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峰山道场论文范文资料 与走进峰山道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峰山道场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31

《走进峰山道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峰山道场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有一个人问圣人:“一个生命逝去了,是不是像一盏灯一样,这个生命的光亮会随即暗淡下来?”圣人说:“是.”“可是,这以后,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受到这份光亮的温暖?”圣人回答说:“说明属于这个生命的时光还在延续.时光永远不会为一种人停下脚步,那就是用爱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把爱留给这个世界的人等”

在浙江上虞的“峰山道场”,我透过历史的帷幕,发现了这份光亮,感受到了这份光亮的温暖.我不得不感念那苦难的岁月,那些朦胧在岁月尘烟里的人物潜藏着圣洁、肃穆的韵致,是他们虔诚地把佛法像一颗种子一样撒在了古越这块土地上.而此中的流脉,因了日本一个叫最澄的法师的浸淫而日渐丰沛.这在江南众多的佛寺中,该是一个异数!

永远透着亘古的宁静和沉着,透着旷世的淡泊和平和的“峰山道场”,留下了先人的身影和足迹,回荡过大师的低吟和浅诵,千余年前的气息似乎依旧在空气中流动,施惠给每一个后来者.难怪有人说:“峰山道场”是一首诗,它用凝重而含蓄的语言,陈述着既古朴又玄妙的哲理,诉说着既美丽又虚幻的企盼;“峰山道场”是一本书,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优美的装帧,更重要的是它那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涵.善哉!斯言.

当我驱车来到“峰山道场”,心跳得厉害,蓦然意识到:历史和现实那种难以割裂的关联,居然近到仅仅隔了一扇门.心中仰慕已久,那远在千余年前的佛人佛事似乎会突然间迎面走来,空气里便有了一股清新.我仿佛扑进了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地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实质上那是一种慈祥、一种抚摸、一种虔诚.于是,我放慢了脚步,原本烦躁不安的身心像经历着一次醍醐灌顶般的洗礼,不思尘世,不念六根,只是静静地承受着道场深处弥漫着的轻松和安静.

峰山,是一处平原孤丘,位于浙江上虞百官.说是山,其实不高,海拔40.3米,远远望去恰似一个低矮的土墩,道场就坐落于此.这里没有参天大树,没有奇峰秀岩,目光所及,无非十数棵松杉杂木,最能引人注目的是道场的十余间小屋、二进三开间殿宇和山上一尊半身石佛.

上虞,乃虞舜故里.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地上,作为地理坐标上的一个土墩、小丘,是那样的微乎其微,以致让人不屑一睹,然而,在宗教文化的版图上,它却是那样的赫然在目.是啊,千余年前,还是面临曹娥江的一个古渡口,却曾建立过一座辉煌历史的“峰山道场”,并且和日本国的佛教结下了师承渊源的不解之缘.

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真正可以称得上意义深远,深刻改造中华文化之魂的异域文化入传的伟大历史事件,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骤起于十九世纪中叶,始以 战争为强制性文化传播方式,继以科学 为文化主题的所谓“欧风美雨”东来;另一次就是始于两汉之际,盛于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的印度佛教的东渐.越人古多淫祀,对自然物莫不祭祀崇拜,故自然宗教流传甚早,汉时始有佛教、道教活动.佛教中有一句术语,曰:“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说的是,中国佛教自汉朝白马驮经而来,而到东吴赤乌年时建邺建了江南的第一座寺院.一开始,佛教是在中原一带流传的,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之际,佛教和越地不能说没有关系.东晋政权在今天的南京,当年的建康建立,佛教开始南移,印度和西域的高僧们才有可能相继来到江南建寺.

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和痛苦的年代,一面是 的战争,一面是渴求宁静的心灵.皇族和门阀,纷纷投向佛教,南齐和梁,佛教甚至被奉为国教.我们所知道的那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萨,就是梁武帝萧衍.作为南朝的属地越州,正是在这时候扩大了佛教的影响.隋炀帝杨广一方面骄奢淫逸,一方面又笃信佛教,正是在他的王朝中,又促进了南北禅宗合一.盛唐之时,佛寺多多.虽有唐武宗发起的“会昌法难”,但这只是一次短暂而又激烈的毁佛运动,它很快随着武宗的去世而宣告结束.

隋唐,越州佛教兴盛,高僧云集,高丽、日本诸国来华僧人多至境内名刹求法,一时成为江南佛教中心.“峰山道场”的诞生,既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亦是其所以跻身江南著名道场的题中之义,更是晋室南渡后日趋繁华的越地成为江南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重镇的最好见证.是啊,尽管在不断矗立的高楼大厦的比衬下,“峰山道场”正日益减弱着其当年的巍峨和轩昂,但其终究是一把标杆和尺子,标志和丈量着新古越大地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的标高和厚度.

“峰山道场”之兴盛,正是隋唐越州佛教兴盛时期.然而,因非取名寺院而是道场,故有人误将此“道”和彼“道”联系在了一起,其实不是.佛教是虔诚崇拜,望立地成佛;道教是虔诚炼丹,渴求成仙.佛教和道教弘扬佛法、传道之所,名称各不相同,佛教是庵、寺院、道场,道教是宫、观、道院.佛教的道场,自可追溯至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炀帝皈依佛教改嘉祥寺为“道场”.这大约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次出现“道场”两字,自此道场为佛地风行.然而,寺院和道场,也有一定的倚重,恍如现今大学和研究院所相似.教学场地是大学院校,研究之处为院所.寺院和道场亦是如此.《绍兴县志》载:“南朝,绍兴佛教理论兴起,出现慧皎、昙斐、洪偃、惠举智永等一代佛教理论家”,“隋代,境内佛教始有新教学、新宗派建立.高僧吉藏于嘉祥寺对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学说进行研习,演讲达十五年之久,创宗立说等隋大业二年炀帝皈佛教,改嘉祥寺为道场.”从中不难看出,道场有研修佛学、宗立说之功能.

“峰山道场”,其和佛有缘,佛迹厚重,一定程度上,怕是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要知道,峰山在当年会稽东岳之西,是明州(现宁波)至越州的水陆中转码头.而翻阅隋唐时期地图,则可一眼看出会稽东岳至峰山路能直达.明州至越州水路有百官渡口,接近峰山.而天台国清寺至峰山,则可由剡溪经舜江(今曹娥江)亦能直达峰山.陆路骑马坐轿或行走均可,明州经驿亭驿站可直达百官渡口而至峰山,越州从郡治至峰山由古栈道直达.从山的本义出发,峰山自不能和普陀山、天台山相比,然而,其享尽地理之利,借交通之便,自佛缘广结,佛迹颀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乃此之谓也.

“峰山道场”,更多地呈现出淡泊和冷清,使得你在悠然和闲适里,清晰地触摸一种熟稔的亲切和平和,真切地体验一种至性的情趣和雅韵.假若有一天,你闯进缜密的雨幕里,倚在道场一隅,定定地张望法师浅浅诵经,低敲木鱼,你就会成为一条在历史和现实、在沉静和喧嚣里痴痴匍匐的鱼,以致突然对佛法有了一种全新的感知和理解,而这一切全是凭了一种心境的打造.

峰山有幸,幸在和佛有姻;和佛有姻,姻在和大师有缘.据记载:顺晓和尚居“镜湖(即绍兴鉴湖)东岳峰山道场”.宋代以前,鉴湖区域东侧直抵峰山.东岳便是鉴湖东端之山,“峰山道场”是顺晓和尚修研佛理、传授佛法的地方.

说到顺晓和尚,便须提及日僧最澄.唐贞元廿年(公元804年),最澄和尚随第12次遣唐使入唐至明州求法.先在明州景福律寺学习,后转赴台州临海,在天台山佛胧寺(属天台宗)学习.其时,天台宗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并和三论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和禅宗等一起,纷然蔚起.天台宗渊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而盛于唐.亦称为“法华宗”.该宗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日本僧人最澄到中国学习天台宗,回国后,被天皇封为“传教大师”,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后天台宗在平安时代(公元784—1192年),和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十三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此是后话,暂不赘述.

峰山道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走进峰山道场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峰山道场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上虞峰山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