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流动人口论文范文资料 与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实现城市化高质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流动人口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8

《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实现城市化高质量》:此文是一篇流动人口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有效地扭转了城镇化发展方向和重心,从城市扩张、地产开发、产业发展、经济规模等“物”的层面转移到“人”的层面上来,开始把城乡发展的合理性、协调性和正义性作为城市化的价值追求.在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以及部分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城郊原住民能否和谐融入城市,这既是稳定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因此,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之举.

一、社会融合问题的凸显

从世界城市化经验来看,社会融合问题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阶段性的全球性问题,是一个逐步同化和减少排斥的过程,即实现经济立足、社会互动、文化交融和心理认同的过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融合问题既有全球共性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正在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人的城镇化”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融合问题,然后才是进一步的实现城市权利和共赢共享、协调发展的问题.现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融合主要体现为经济融合的改善,但身份的认同和主观心理的融合还亟待提升,这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稳定和谐的内在需要.从全社会看,流动人口作为一种歧视性社会标签,社会认同趋于固化.从根本上说,这与个人特征、不平衡地理发展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包含制度安排、城市规划、空间治理、户籍制度、权力、不平等、缺乏包容心态的不和谐城市关系等非自然因素有关,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社会融合不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从流动人口类型来看,当前社会融合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候鸟式”城乡迁徙族的社会融合问题.流动人口进城并获得初职地位是城市社会融合的起点.传统“重物轻人”的城镇化模式重视劳动力的非农化,轻视劳动力的城市化,这就造成农民工“进得了城”而“留不下来”,只能根据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季节性地往返于城乡之间.一方面,农村人口只是城市劳动力的蓄水池,通过“候鸟式”的季节性城乡迁徙,补充城市产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短缺与不足,但这种不稳定用工方式导致农民工辗转于城乡和城城之间,他们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始终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就业歧视,流动人口往往被迫接受存在歧视的工资水平,加之这种“苦、毒、险、脏、累”的工种使得非农职业群体的社会地位远低于经济地位,收入水平、职业发展预期、在城市社会的参与度以及城市社会的接纳度都会影响群体的心理认同,当他们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所获得的优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时,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和对立情绪,对城市生活缺乏信心,在城乡之间徘徊,这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社会的融入和农村人口市民化,导致城乡社会转型落后于城乡经济转型.

“90后”乡——城流动族的社会融合问题.之所以把“90后”单列出来是因为这一人群处于多重融合弱势.作为年轻人,在客观上他们社会阅历不足,导致在就业市场和社会资本方面很难与老生代竞争;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准确评估自我的能力,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却又难以融入城市,被城市社会拒之门外;作为农村人,他们务农经验不足,在成长经历和教育资源方面先天不足,难以与城——城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相比;作为外来人,他们难以均等享受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文化生活等.就业的心理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并未做好充分心理准备的“90后”盲目地徘徊于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而他们又无力融入城市.

“城中村”和“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问题.有别于流动人口,“失地农民”这一群体无论从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城市人的市民身份)等几个角度来看,他们都已经是城市市民,但由于这种“农转非”并非他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在传统“重物轻人”的城镇化大潮中、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工业化、被城市化.不少失地农民没有住进统一规划的城市小区,仍然住在那些已经全部或部分被包围起来的村落——“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形成的,里面的住户已经是城市人口.但在城市化过程中,这些原住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农业经济来源,无奈之下,他们就通过盖房子出租,开各种各样的店,这些与城市周围的整体设计规划显得格格不入.

“城中村”中除原住民外,还有大量外来流动人口——“都市乡民”,农民工是“都市乡民”中的庞大群体.他们已经进入都市生活,生活空间散布于城市各个建筑工地的临时生活区和集体宿舍,一般位于城市周边的开发区、工业区、厂区等.宿舍的围墙以及由工作性质、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严格作息制度,都限制了农民工的生活空间和交往方式,他们基本保留了从农村带来的乡土性.农民工在城市大规模复制乡村生活方式,在交往上主要以“老乡”意识和“同乡”传统为主要纽带,这种同源和同乡社会网基本圈定了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空间.这样一来,“都市乡民”在城市复制了原有的乡村生活和文化模式,“以至于在乡村走向衰落甚至终结的村落在异地城市复活”.“都市乡民”进入城市生活、实现了职业非农化、享受城市公共服务但没有完成人格和生活方式转型,而城市只是把他们当作经济活动者,并没有从体制上接纳和赋予他们基本权益,尤其在生活和社会行动层面将他们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这就在客观上造成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现行体制三个层面的不融合,这是城市性滞后于城市化的直接结果.从制度层面来看,城乡隔离、城乡差别和城市中的等级差别直接与户籍制度及其附著的各种制度设置和规章制度相联系,户籍制度就像无形的社会屏障,既保护了某些群体和阶层特权,又挡住了流动人口通向城市之路,“进而可能产生对群体外的人加以排斥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长期以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在很多人眼中,城中村就像城市的一块“狗皮膏药”,恨不得一揭了之.有学者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城中村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地方,村民们彼此之间的团结力、亲情关系要优于城市社区.因为城中村牵涉到城乡关系,土地所属、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等,所以“城中村”改造不一定是一拆了之,是部分地拆还是采取什么其他的改造方式,目前国内各城市都在下决心探索.

流动人口论文参考资料:

人口和经济投稿

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期刊

结论:提升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实现城市化高质量为关于对写作流动人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流动人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