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西部地区论文范文资料 与利用互联网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跨越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西部地区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28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跨越式》:本文关于中西部地区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环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各国农业的现代化都相对滞后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现代化.同时,各国和各地区农业现代化都有自己的区域特色.欧美走的是机械化规模经营,弥补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短处;日韩则着重以提高土地产出率为中心,在农业发展上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欧美与日韩,分别抓住了机械化、综合运用工业化的各项成果等技术“牛鼻子”,较快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是什么?是“互联网+”.当下,要遵循现代化在中国“梯度”转移过程中的特点,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互联网+”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手推磨产生的封建领主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蒸汽和机器是资产阶级改造封建传统社会一切关系、组织并创造新的关系与组织的技术“牛鼻子”的观点.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马克思说,电报技术将巩固印度的政治统一;铁路将改造印度村社的封闭惯性;现代工业将瓦解套在印度人民身上的种姓制度.

蒂莫西·布雷斯纳汉和曼努埃尔·绰藤博格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发展是一种树状结构,一些重要的技术位于树干上,其他的技术则是由它们衍生发展而来.这些重要的技术,是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技术,也可以称之为通用目的技术.“互联网+”正是在众多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中,通过发展实践筛选出来的,是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这种技术可以缩写为英文字母GPT.布雷斯纳汉和绰藤博格总结了GPT技术的3个重要特征:一是技术动力性.GPT在产生之后会不断进步,相关的技术应用会越来越丰富,应用范围会不断拓展,会不断下降,技术使用成本会不断降低.二是普遍使用性.GPT能够从初期很少的应用领域实现向后期多个领域扩散,最终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创新促进性.GPT在自身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同时,能够使下游技术使用领域的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更容易.

“互联网+”具有的三性为什么就能够奠定它改造经济体制的技术“牛鼻子”地位?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在众多技术中脱颖而出.据2014年世界五大专利局统计,世界专利授权达95万多项,2013年中国专利授权达20多万件.可见,当今世界技术系统的“树状结构”更庞大,在这样多的技术系统中“互联网+”的三性与众不同,成为技术“牛鼻子”是极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三性使它具有解决旧体制根本问题的能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改造的体制主要是两个,城市主要是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主要是清除自然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或是自然经济体制,因封闭带来动力不足、封闭形成的各种壁垒与阻碍经济活动、封闭形成的从体制到头脑的僵化都是共同问题.“互联网+”具有的技术动力性、普遍使用性、创新促进性,能够打破封闭,促进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一致.

二、“互联网+”蕴藏着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的力量

传统农业有什么需要改造?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城市经济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其鸿沟不是由产业区别形成的.也就是说,工业不是天生的高效率产业,农业也不是注定不能高效率.在奴隶制、封建社会中,传统手工业者大多处于温饱水平,社会中最富阶层不是在城镇拥有若干手工业作坊的工厂主,而是在农村拥有良田千顷的农民.现代工業的高效率是由市场经济体制造成的.如果在农村仍然是自然经济体制占主导,那么,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与传统农业的低效率的经济反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把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分析与马克思对自然经济中人的分析结合起来.西方经济学在对自然经济的一般分析中,比较侧重于交换率与价值规模.

马克思在分析中国、印度自然经济时,非常关注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以及对人的创造力的压制.马克思指出,与外界的隔绝,使旧的东西像木乃伊一样迟迟不能解体;自然经济的封闭性,造成了人们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没有首创精神,这是一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方式.由此可见,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需要改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开放路径;二是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以价值及为标志的体制机制;三是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互联网+”在对传统农业自然经济体制三个内容的改造方面,目前实证报道已经很多.

2015年7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高尚题为《互联网推动农村巨变》的文章,文章对互联网促进农村开放的功能予以了高度评价.文章说,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得“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市场、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双向交流.有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还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可见,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2016年5月2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胡拥军题为《互联网+助力农村供给侧改革》的文章.文章说,“互联网+”一方面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与二三产业的发展融合,在传统横向电子商务的基础上,纵向电子商务将在整合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方面释放巨大的发展潜力.以C2B为代表的新兴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在出现,将推动农产品销售的互联网化进一步向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服务等全流程延伸,最终形成以“农业虚拟产业集群”为表现形式的第六次产业.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发展融合,并催生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园区,以县域为单元形成农业信息经济.

能够运用这种市场需求的体制机制的人有哪些?2015年8月19日,《农民日报》发表了记者吴佩采题为《互联网+科技,能给农民带来啥?》的文章.文章说,利用“1+6”,架起“专家-农技员-农民”之间的科技传播桥梁;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可以做农业技术在线问答,新型职业农民在线培训;农业部计划在全国发放的500万张“智农卡”,将落实不少于3000名专家、10万名农技人员和10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将为广大农民提供“精准、及时、全程顾问式”的信息服务,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中西部地区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利用互联网推动中西部地区农业跨越式为关于中西部地区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西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