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清末民初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末民初文人和稿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清末民初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03

《清末民初文人和稿费》: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清末民初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1897年,福建举人林纾为排遣母亡妻丧之痛,和友人王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该小说出版后,著名报人汪康年看到其中商机,拟以重金买下版权重印,并事先在报纸上宣传.林同意此事,独对“润笔”坚辞不受,多次去信要求汪登报声明.1956年,存款逾万的青年作家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协后,为减少国家负担,主动申请不拿工资专事创作,靠稿费养家.自古以来文人耻于谈钱,对鬻文换财尤为不屑,然而短短数十年时间,文人卖文从有辱斯文、壮夫不为到理直气壮、天经地义,发生了惊人逆转.这一转变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事情得从清末说起.

自谋出路的群体

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中,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标榜耕读,多是乡间读书人,通过考试制度被选拔入城市做官,任职一定期限再告老还乡(候缺、丁忧等其他原因也还乡).这个群体似开放又封闭,开放是指出身不论贫富只要读书有成,都能跻身士子群体;封闭则是读书人基本都以“学而优则仕”为谋生途径,“布衣卿相”为终极梦想.

清朝在制度上多继承明朝,考试也不例外.科举制既是清廷笼络读书人的重要手段,也是读书人改变自身现状的最佳途径.对于底层读书人而言,“布衣卿相”抛却堂而皇之的人生抱负,更关乎实实在在的利益.科举考试依据级别和成绩大致分为秀才、举人和进士.“学而优”从政治角度看,读书人只要考中秀才,就能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补贴;考中举人,则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若能进士及第,没有不做大官的.“学而优”从经济角度说,只要考中,回报巨大:在书院教书,年收入约100两白银,知县幕僚250两,地方高官幕僚和学官1500两,知县3万两,巡抚每年保守估计18万两.即便终生考场失意的读书人,也可通过科举制度衍生出的职业——塾师,维持生计,年收入在30两到150两不等.而当时中农一年收入仅在33—50两之间 (19世纪下半叶).收入相差如此悬殊,无怪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了.

然而1905年9月20日,清廷一纸谕令让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科举制走到了尽头:“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对读书人群体在精神和物质上不啻于毁灭性打击.为后世留下 《退想斋日记》 的山西塾师刘大鹏,生动记载了当时闻得确证消息后的反应.由于信息不畅,刘大鹏得知此事已在朝廷颁布谕令的一个多月以后.出身贫苦的他在日记中直言“心若死灰”,且道出了大多数寒门士子的心声:“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尽管清廷于1906年出台了善后政策,让广大士人参和考职和优拔贡考试,且扩大录取名额,并在考试和任职上都给予方便,但毕竟僧多粥少.而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剧和新式学堂的兴起等,旧式读书人的唯一退路——塾师——也被堵死.作为“四民之首”的士人,第一次被迫放弃读书求仕的传统,开始寻求其他谋生之道.

脱贫致富的捷径

在生活这本大书面前,只会皓首穷经的士子们显得手足无措.中国正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读书人的职业转向也无外乎行医、业商和游幕(做幕僚).行医和业商需要资本积累,非朝夕能成事,难救眼前之急.至于游幕,国门大开的时代背景下要懂西学、明时局,更非普通士子所具备.苦于谋生的读书人四处碰壁之后,赫然发现:自己在捧着金饭碗要饭!

此时清廷开始着意改革、放宽言论,列强势力涌入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勃兴和现代都市崛起,加之印刷技术提高、书报成本降低,又有1903年梁启超力倡“小说界革命”的推波助澜和1910年 《大清著作权律》 对著作和稿费的法律保障,文化消费市场逐渐形成并有利可图,报纸杂志纷纷创立,稿件需求随之激增且价钱不菲.1907年小说期刊 《小说林》 创刊,公开“募集小说”,采稿酬资“甲等每千字五圆;乙等每千字三圆;丙等每千字二圆”.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小说稿酬标准.另据包天笑回忆:“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是每千字二元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书店报馆给名家开出的稿酬更高.商务印书馆给林纾的是千字6元,给梁启超则高达千字20元、专著可抽版税40%!

辛亥革命以前物价很低,一块钱能买五六十个鸡蛋,4块钱能买一担 (鲁湘元考证一担为100斤,陈明远则认为当时应是160斤) 大米.让人艳羡的巡警道署科员,月薪不过十二元.即便迟至1918年,据清华大学外国教员狄登麦在北京西郊的抽样调查,五口之家要维持一年最低生活水准也仅需100元,每人每月所需不到两块钱.一篇小说就可轻松斩获五块大洋,对身无长技的文人而言,再没有比这赚钱更轻松的了.

现实生计压力及商品经济对传统“轻商”观念的冲击等,使文笔较好的士子率先摒弃以鬻文为耻的古旧思想,纷纷当起职业写家,不少人因此致富.如因翻译 《巴黎茶花女遗事》 成名的林纾,尝到甜头后放弃十余年对进士及第的执著,绝意仕途一心译述,至1906年已有50余种翻译小说面世,一生译著181部,自译起平均每年8部.所译小说每部均在20万字左右,全由商务印书馆收购.据陈明远先生考证,按千字6元计算,每部稿酬1200元左右,合今人民币6万元以上,林纾十几年稿酬已逾20万大洋,合今人民币1000万以上.如此高额收入,以至于林的老朋友陈衍将其书房戏称为造币厂,意“动即得钱也”.

文人来钱如此之快,时人余明震在1907年撰文这样感慨作家职业:“不假思索,下笔成文,十日呈功,半月成册,货之书肆,囊金而归.从此醉眠市上,歌舞花丛,不须解金貂,不患乏缠头矣.”

泥沙俱下的高产

在高额稿酬刺激下,这一时期的文人迸发出了骇人的创作力,产量之丰足以让后人“惊为天人”.除了前面所提年均8部的林纾,又如“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一生创作翻译长短篇小说400余部,同时还写下大量诗歌、戏剧、散文和掌故回忆;扬州才子李涵秋耕耘文坛18年,创作中长篇小说36部、诗集5卷,还写下不少杂著笔记,主编 《小说时报》 期间同时为6家报纸写长篇连载小说;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则更绝,一生发表两千多万字,创作中长篇小说120多部,巅峰期同时为7家报纸写长篇连载!

清末民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末民初文人和稿费为关于对写作清末民初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古钱币价格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