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海论文范文资料 与河溪到大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海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30

《河溪到大海》:本文是一篇关于大海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关于耿老的文章,是讲他从青少年时*始文学写作,到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过程的,其中沿着他的散文诗创作脉络,捋出了从最初发端,像小河溪的涌流到大海一样的汹涌澎湃.现在看来,那篇文章还显得粗陋了些,耿老的散文诗写作,尤其是对散文诗的建树是历历在目的.这次《时代文学》要推出“名家侧影”的栏目,希望我写一篇他的侧记,于是又想起那篇文章.

1987年的秋天,在南通市召开海洋文学笔会,因当时青岛的《海鸥》文学月刊也曾改版出版过《海洋文学》,于是青岛市文联便派出耿老和我出席了那次会议.辖属南通市的如皋县是耿老的故乡,南通市文联主席季茂之是耿老青少年时期的文友.耿老在文学上早慧,1939年他13岁时便在邻县泰州的报纸副刊发表了第一首诗《槐花树下》,继而又投去了小说《赤豆》.都是反映当时抗战的,《赤豆》讲的是几个农民进城,被日本鬼子从几个人的口袋里翻出了几颗蚕豆,疑为是抗日游击队员的联络暗号,将那几个农民抓起来杀掉了.这是当年轰动一时的“蚕豆案”,耿老根据这个真实事件,将蚕豆改为赤豆,也就是红小豆.之后不久,也就是刚上初中的时候,便和几个同学办起了文学刊物《血湖》,发刊词也是他写的.虽然刊物只薄薄几页,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的地下党支部书记便找他谈话,这位书记的笔名叫林流,是一位比较成熟的诗人,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进步作品.“和我谈话那天,是一个秋日的午后,坐在操场边的田塍上,淡淡的阳光照在身上.他侃侃而谈,谈抗日,谈党,也谈文学等”这是耿老在《我的两位诗歌老师》中写到的情节.对于初涉文学的耿老,这位老师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1987年秋天的南通,和当年的文友相会,于耿老无疑是一次回顾的精神盛宴.在场的还有著名诗人沙白.大家共同的回顾,唤醒了若干记忆中的细节.

会后,我随耿老到了如皋.那是一个小巧的南方小城,灰蒙蒙的房瓦和老旧的白墙,结构着岁月痕迹浓重的街巷,老虎灶的烟尘和白铁匠敲打烟筒的声音,将生活细节拉回多年前的印象.

当他哥哥等人陪同他一起回到当年读书的如皋县安定小学时,61岁的耿老有些激动了,他在这里读书时,作文写得特别好,老师对他的表扬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诱因.那是秋天一个明媚的星期天下午,校园里静悄悄的,校门外的池塘边,有几个垂钓者,让那个下午显得格外纯净.

水绘园和定慧寺,还有老城墙,尽管也都引起了耿老的无限回想,但是在那个小城里,令他最为感怀的,是在一条青石板巷子里的一个栅栏门里,几间地方特色风格的房子,那是耿老早年的居住地.两棵无花果树遮蔽着窗子,房门前有一个绿色釉面的水缸.在这里,我知道了耿老一生中有两怕,一怕神庙里的金刚神像,再是怕他父亲的强权.对他最好的一个人是他的母亲,母亲不仅带着他躲避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他们家原来有一处相对好一点的住处,便是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的——而且是家里唯一支持他搞文学创作的人.后来耿老之所以用耿林莽的名字刊发作品,是用了母亲的姓,也是以此作为对母亲的纪念.父亲常年在上海一间糖行做账房先生,每年春节回来一次.在父亲的观念里,文人都是非常穷困的,他坚决反对耿老走文人的道路,因此父子俩的关系很紧张.后来耿老还是在父亲的“强权”下,去了徐州,到堂兄的一家货站当学徒,再后来到了堂兄朋友的私人银行做练习生.

是姐姐送他离开如皋的.穿过一座门廊走进了姐姐家的小院,院子虽然小,却种植了不少植物.如皋是一个做园林盆景很有名的地方.一口小井在院子中,旁边有一只打水的水桶.已经褪色的门板向南大开,11月的江苏已经渐渐显出寒冷的气候.姐姐从阁楼上缓缓地下来,从敞开的门窗射入的阳光利刃一样剖开了室内的影像.木制座钟在条案上仿佛还在度量着旧日的时光,木板墙壁上挂着的相框里,有各个时期的照片,其中姐姐的儿子,也就是耿老的外甥蹲在田野里的照片略显得新一些.外甥在另一个县的学校当教师.一幅尺寸比较大的是已经过世的姐夫的遗像.耿老和姐姐的话题便是沿着姐夫生前的物事展开的.

长江从南通入海,境内遍布河湾港汊,如皋小城亦不例外.在当年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是人们通向外面世界的重要通道.秋天,苇荡森森,芦花飘然,掩映其间的木船仿佛以岁月缓缓移动的速度航行着.多年前的晚上,姐姐送当时年轻的耿林莽离开如皋的时候,一盏清冷的马灯映照在篷船里,撑船人将竹篙深深插进河水,将船撑离小城的堤岸,在撑船人赤脚在船板上往返的节奏中,年轻的耿林莽向徐州驶去,从此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那年他17岁.

那次在如皋城里,我们去寻找耿老当年走出如皋的河道.在一棵大树下,踩着暴露在地面的树根,耿老恍惚了,河道已经干涸,搁浅的船只在两岸挤挤挨挨,船篷顶上歪歪斜斜地探出了各种方式的电视天线——当年,小城的人们通过河道走向外面的世界,1987年的人们已经开始通过电视天线和外面的世界沟通了.

在千里之外的徐州,耿林莽当学徒、店员、银行练习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工者.孤身一人远离了那些文学朋友以及写作的环境,耿老情绪十分低落,但同时也离开了极力反对他搞文学创作的父亲,那时他父亲已经从上海回到如皋定居了.于是,工余时间,耿老便敞开地搞起了诗歌写作.在初到徐州的两年中,他写了大量的作品,是整个青少年时期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中诗歌《小村》、长诗《大地,我歌唱》、万字小说《魂的流浪》等,先后在上海的《文潮》和《潮流》月刊等发表,这个时候便开始用耿林莽的名字登上文坛了.

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可交流的朋友,形单影只的孤独,不仅是生活上的,也是文学创作上的.有一位叫夏穆天的徐州诗人,耿老在家乡的时候曾读过他的一首长诗,极为欣赏,到徐州后便千方百计打听他,终于得知他哥哥开了一家西药房,通过这家药房得知了他家的住址,于是耿老便在一个早上贸然造访了.此人不拘小节,待人接物十分随便,但很真诚,耿老将抄在一个小本子上的两首长诗《叶子》和《果园城》给他看,他看过后非常欣赏,称誉耿老是“文学天才”.这之后又有过几次接触,他曾在当地报纸上发过一篇文章,题为《古城七彩记》,介绍当时徐州的七位文学青年,将耿老列为“首席”.

大海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河溪到大海为关于大海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写大海的唯美现代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