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饮酒诗论文范文资料 与陶渊明饮酒诗人生之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饮酒诗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6

《陶渊明饮酒诗人生之乐》:本文是一篇关于饮酒诗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内容摘 要:陶渊明嗜酒且写下大量的饮酒诗,前人一般着眼于发掘其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我们觉得其中更多的是表露了他经历了人生坎坷之后的深刻感悟和人生乐趣.

关键词:陶渊明 饮酒诗 人生 乐趣

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他的饮酒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广泛地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及其感悟,是文学园地里很宝贵的珍品.

陶渊明的经历并不复杂,但隐而仕,仕而隐,几经曲折,终于他明白了自身的人生定位,在饮酒和作诗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先生的饮酒诗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他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一、隐居纵情之乐

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真实、淳朴、自然”.尽管出于生计考虑他常常不得不出仕为官,但是他并不能纵情尽兴.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认为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于“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的轻松自在是多么向往.陶渊明每一首饮酒诗都从自然之景或者闲适生活中得出自己的领悟,表明自己的心志.《饮酒》其一表明他已经参透了天道和人道,所以并不将一己的穷达放在心上,而能安平守拙,躬耕自乐,尽情追求内心的平静欢乐.他以故秦东陵侯邵平入汉成为瓜农的史实为例,来说明荣衰不定之意.认为人道每如天道,寒暑既有代谢,人事亦有荣衰,贤明的人明察时机,誓将不再疑惑.又比如“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以幽兰自喻,希望有清风吹来.重复以往的的道路或许可以通达,然终非良计,鸟尽而良弓藏,归隐才是唯一出路.其实,清风难至,任道难通,幽兰终处幽谷,贤人终当隐居.当陶渊明明白了这人生至理后,他就捧起酒杯,在饮酒中忘却了世俗的利害,抛弃了名缰利锁,即使所谓人之常礼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隐居就不需要卑躬屈膝,饮酒就能释放心中的郁结.陶渊明放纵不羁的性格受阮籍影响很大,但是较之阮籍,他的思想平静得多,显得更超脱,也更真纯.

二、农忙稼穑之乐

陶渊明没有采取传统的隐居山林的方式.隐居之后没有避世不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或身居高位而不务实务,或者占有山水庄园徜徉其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在山水田园里体会稼穑之乐.“晨曦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渊明的农耕主要目的应该不是为了生计,他想要的是那种寄情山水、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他整日介于沉醉清醒之间,开荒南山,稼穑扶锄,像一般农民那样在田间忙碌,劳作之后“斗酒聚比邻”.尽管此时生计难以维持,但诗人的心境眼界却是开阔的,他依然说“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酒酣之时,感慨韶华易逝,人生苦短,于是众人通宵达旦,把酒共饮.正如孙人龙缉《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田家真景,令人悠然”.此时的他不是一个居庙堂之高的高官,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务农老汉,和酒为伴,体会着四季交替的简朴的快乐.在《饮酒》诗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和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言乱,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醉酒后物我两忘是诗人毕生追求的人生境地,所以可谓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劳作之中或之余,和邻居村民在田间地头饮酒欢乐,彼此之间没有上下级的关系,也不需繁文缛节.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毫无讲究,不存在“不敬”之罪.这种劳动中建立起来的感情和乐趣,纯而又纯,没有互相利用之虞,没有心机巧诈之虑,但是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和乐趣,也包含着人生至理.在《陶渊明集序》中,梁昭明太子萧统第一次说出:“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意焉”,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陶渊明诗中的深意.

三、三教并存之乐

宗教一般是“不二法门”,信奉了某一宗教就不得再染指其他类别的宗教.古代中国也有儒教中人诋毁释道的,自然也有释道互相批评的现象,但是对于陶渊明来说似乎“来者不拒”.陶渊明生活在玄学、佛学盛行的时代,其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也接受了老庄和佛教的影响.其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儒家的浩然正气和安贫乐道、道家的避世隐遁和生寄死归,历来为众人所津津乐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学术界公认.陶渊明归隐后也潜心自然,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也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信仰,“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表明了他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诗人对自然的追求是对形体和精神双重自由的渴求.生活在东晋的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渊明诗中最大的特点就是“空”,这和佛学中的四大皆空具有相似性.陶渊明最终回归自然、走向田园,固然有其道家因素,当然也离不开佛教的影响.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佛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可以化解人生各种烦恼,使人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死.“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各养千金区,临化消其宝”.陶渊明一生坎坷,三仕三隐,面对世事、祸福、得失,能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泰然处之.特别是对于生死问题,他能淡然处之,不以生死为累.他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这纯属自然规律,人应该正确看待生死.而陶渊明虽然隐居,却并不推崇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没有一味地追求超凡脱俗,反而乐于和人沟通,追求自然之乐.他于人世之间出而入,入而出,这种介于出入之间的状态正是儒道释三教并存无碍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因,陶渊明的饮酒诗体现了思想无界,胸怀无限的无限阔大之乐.

陶渊明的饮酒诗诗风独特,冲淡平和,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把一生的感情都寄托在酒里.靖节先生人格之高洁,襟怀之超旷为后代树立了典范,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至真至善的理想王国.他诗中之乐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11年3月

2.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5月

(作者介绍:唐雯雯,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饮酒诗论文参考资料:

诗潮杂志

现代诗投稿

结论:陶渊明饮酒诗人生之乐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饮酒诗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经典饮酒诗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