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接受规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主义范文 科目:开题报告 2024-01-18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接受规律》: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接受规律的元问题出发,探讨了三个接受阶段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规律.在准备阶段的基本接受规律是:“三态律”;刻板律;动机律.在内化阶段的基本接受规律是:冲突整合律;手段影响律;环境制约律.在践行阶段的基本接受规律是:“有效律”.对这些规律,都需要较好的加以把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学生;接受规律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已经经历了160余年的历史,它的产生改变了人们对于未来憧憬的思路,也成为革命者争取自由、、独立的有力武器.作为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实践模式.在当代,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指导.

本文涉及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对于上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接受规律问题,这一研究对象的层次性要求我们逐层分析,并加以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二、“接受”的过程论与时间论:大学生接受规律的元问题

一般来讲,“接受”可理解为理解、接纳.张耀灿、郑永廷等人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下接受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指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

在这一逻辑下,对大学生接受规律的探究应该在一种过程论的视角下完成.例如,刘铁栋与孙世平将这一过程视作“选择—理解—内化”三阶段论[2].李芳云与张世欣考虑了解读、筛选、整合和化解”四个环节[3].冯颖则从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五个阶段来理解大学生的接受过程[4].本人认为,这些观点虽有可取之处,但大多相对忽略作为初始状况的“准备阶段”.基于此,我们认为应该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形成大学生接受过程的三阶段论:准备阶段(或称前接受阶段)、内化阶段(或称现接受阶段)、践行阶段(或称后接受阶段).这种阶段划分方式既全面地反映了心理-行为学意义上的“接受过程”的准确界定,是若干文献研究的总结升华,有利于进一步讨论该问题的基本规律.

除了接受的一般过程之外,从时间上对上述阶段做出大致的划分也是有必要的,这种划分可以借助几个关键意义的“点”.首先,划分“准备阶段”与“内化阶段”之间的界限是心理层面上是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一般来讲这种接受与传播的发生时间相隔不远,但并非完全同步.其次,划分“内化阶段”与“践行阶段”之间的界限是接受者心理上是否形成“认同”,或者说“内化”是否完成.最后,践行阶段完成的体现是“显现于行”,这也是整个接受过程最终完成的标志.

三、基本接受规律的归纳与解读

在探讨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规律的元问题后,结合接受规律的一般过程与时间阶段划分,本文将具体讨论这三个阶段中的接受规律.

1、准备阶段的基本接受规律

准备阶段面临的是是否接受和多大程度接受的问题,在“准备阶段”,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可能有三种:热态、冷态、静态[5],也就是说积极盼望、设防心理以及麻木以待.从上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采取何种态度受两个要素影响,其一是内容和手段可接受性,其二是接受主体所持有的动机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内容是客观的,一定时间和范围内难以变动的,而传播所用的手段(接受媒介)在准备阶段尚未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作用,因此,第一点仅和大学生自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经验性认识(或者说刻板印象)有关.例如,在学生们接受“三个代表”思想这一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时,如果学生们早已形成了对这一体系感性的但相对积极的认知,那“准备过程”将比较容易有质量地完成.反之,学生们对于这一理论不感兴趣、敬而远之,甚至不屑一顾,颇为反感,那么他们将只能以冷态或静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内化和践行过程将更加困难.对于动机因素,既可以有强弱之分,也可以从动机取向上加以区分,也就是分为功利取向动机和价值取向动机,前者对于最新成果的接受仅限于功利性层面,不会进一步加深,属于“冷态或静态”,后者则会刨根问底,属于“热态”.我们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为例,以“能够背出相关内容,以求考试过关”为动机的学生往往不如“以把握这一价值观,实现自我精神升华”为取向的学生接受的深刻.当然,后者对这一理论体系的严谨和完备性要求更高,对其解释性和指导性也更加追求.

如果从要素论角度出发分析这一阶段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接受主体主观心理参与程度以及接受客体的可接受性程度加以理解,在这一阶段,作为接受客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可接受性程度是既定的,大学生对这一理论如何能够达到最大的接受效果是我们在准备阶段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而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他们的主观心理参与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而其主观参与程度是由其内在和现实的需要所决定的,接受主体的需要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待接受客体的态度,所以,不同的大学生主体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这一客体会呈现出热态、冷态、静态的不同接受态度,因此,在这一阶段,教育者有必要揣摩和考察接受主体的主观心理参与程度,以利于提升这一阶段的接受效果.

总结准备阶段的规律,我们得出如下三条:第一,“三态律”:大学生(接受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客体)接受的准备状态中,心理准备状态有热态、冷态与静态.第二,“刻板律”:准备阶段下,相应的最新成果(接受客体)对大学生(接受主体)的可接受性(认同性)影响大学生准备接受的状态,而这种“可接受性”不受传播手段影响,只与大学生自身对于这一理论体系的刻板印象有关.第三,“动机律”:大学生接受动机影响准备接受的状态,这种影响不仅仅与动机强弱有关,还与动机的取向或者说动机的性质有关.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结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接受规律为大学硕士与本科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马克思主义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