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合作学习论文范文资料 与初中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策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合作学习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1-22

《初中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策略》:本文是一篇关于合作学习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以其能更好的改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点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越来越多的被老师们采用.如何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小组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信息技术老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小组组建的现行操作方法的分析,简单地阐述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对班级学生进行有效分组,以便老师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更好地使用学习小组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220-01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以自身的特点迅速吸引了中学生的眼球,成为初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信息技术课这门以操作和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使得学习小组的应用在信息技术课上迅速被推广,也让短短40分钟的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然而要想高效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合理科学地组建学习小组是首当其冲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近几年的趣动课堂研究中,也进行了"互动合作小组"的相关探索和实践,现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谈谈自己的见解.

1.现行学习小组的分组办法存在的问题

1.1 人数随意.不少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小组人数是根据座位临近的学生人数来随意确定的,或者直接按照全班人数来均分的.这样的人数确定看似有规律,老师组织起来也简单,但是却忽略了信息技术课分组合作学习的本质:提高学习效率.人数太少无法形成学习、讨论等氛围,学生思维碰撞的几率太小,难有智慧的火花;人数太多又会出现有的人忙着操作,有些人闲看别人操作的现象,无法落实人人操作过手.因此人数过少和过多都不利于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课堂.

1.2 人员随机.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学时组建小组比较随机.常见的是上课前甚至有些是在上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前后或者左右的几个同学临时组合,组长和组员的确定也比较随意;或者有上公开课时就把班级学生按照总人数基本均分成几个组,然后选出一位老师认为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所做的事也多限于讨论.这样随意划分的小组上完一堂课后实质上就不存在了,没有小组的延续性和可评价性,小组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所以这本质上就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学习小组.

1.3 均衡性差.有些学习小组是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组成,这样的小组是学生依据自己的亲疏关系组成的,哪些同学关系好一点,就一拍即合组成一个组.这样完全自主的分组是比较浅显的自然分组,这就难以避免强强联合或弱弱相惜,学习小组的学习能力极不均衡,更谈不上科学,因此也就无所谓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了.

1.4 分工不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小组的使用,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小组的学习活动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究其原因就是小组的组建过程中,没有明确小组长的工作,小组的人员未进行分工,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能力强,善于交流的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了主要地位,包办一切;能力稍弱的学生插不上手,就会养成依赖能力强的学生的习惯,慢慢退出合作学习的舞台而变成学习的旁观者.那么老师组建起来的小组也只能是一个花架子.

2.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策略

针对以上几点现行的分组方式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小组的组建:

2.1 科学划分每个小组的人数.小组人数不能以老师的喜好来随意确定,既要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又要保证人人都能动手操作,不当旁观者.可以根据学校微机室电脑的排布,选择适合的人数.现在学校微机室电脑桌的摆放通常有三种方式:直列式、横排式和环岛式.如果是直列式的微机室,根据每列的电脑数量来安排小组,建议选择6人为一个组;如果是横排式的微机室,根据每行的电脑数,建议选择不少于4人、不多于6人来组成一个组.如果是环岛式摆放的微机室,一般环在一起的也是4-6台电脑,那么教师可直接根据每个环岛电脑的数量来作为小组的人数.这样的分组既节约时空,又方便灵巧,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和.这样的人数也非常有利于组内的角色分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2.2 固定每个小组的成员.小组的成员一经确定就不要随意变换.固定每个小组的成员,每当学习过程中老师提出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探究,小组的成员就会自觉的聚集到组长身边,不会随着班级座次的调整而"找不到组织".这样,老师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小组建设,比如:记录每次小组的学习过程以便掌握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变换,或者把每节课小组成员的作品、学习评价等资料收集起来,对比改组成员的动态变化,进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小组的合作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小组具备延续性和可评价性,一般可在整个学期甚至学年的教学中使用.更能提高学生在信息课堂上的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展,提升学习效率.

2.3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如果是新生年级,老师还不能较全面的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先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或按照学号进行分组.在前几堂课中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然后再次进行优化组合.这时,就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再分组.

第一步:老师可以选出自己观察到的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小组长.然后将全班同学按照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分成优、中、弱三种.

第二步:采用组员选组长、组长选组员的"双选"办法,把刚才三个层次的学生均分到各组,为小组成员内部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和最佳组合提供可能,做到"组内异质".自愿的双选还能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参和的能动性.

第三步:教师做组间的调整,避免出现强强组合、男男组合、女女组合、动动组合、静静组合等不合适的组合方式.

2.4 小组组建时还必须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操作性强来进行科学的分工.成立的合作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应改有明确的角色,有具体的分工.除了已经确定的负责组织、协调小组内工作的组长外,还可以设置记录员、操作指导员、汇报员等不同角色.

3.学习小组建立后的动态调整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小组建立后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小组组建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微调.小组组建初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多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活动,不断地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利用评价量表评价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阶段总结,如果发现有不合理因素要进行微调整:如果小组内成员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就要调整小组成员的角色;如果小组间出现不均衡的发展,就要微调组员,使组和组之间实力均衡.这样组建的小组才能真正用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合作学习中,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会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从而作用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参和者在研究如何培养学习小组的方法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 李文昊 《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 华东师大 2008.9

[2] 李春华 《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6

[3] 葛群 《谈"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青海教育 2010 第7期

[4] 崔小兵《试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策略》《新课程(小学)》2010.3

合作学习论文参考资料:

家校合作教育论文

结论:初中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策略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合作学习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合作学习是谁提出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