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积极心理学范文 科目:文献综述 2024-03-10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关于免费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积极心理学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旨趣,认为二千多年前的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展现出心理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的深刻意蕴.在德福思想上,先秦儒家展现出对于主体努力提升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与赞扬,他们非常重视培养积极的情绪感受,普遍重视积极努力的过程而相对轻视结果.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人文特质,从其积极心理学意蕴来看,能给现代人不少智慧启迪,展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先秦儒者虽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其古老的思想不乏永恒的人文精神,先秦儒家早已经在其德福思想中展现出积极心理学的意蕴.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美国学者泰勒所说:“虽然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才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流派,但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1]

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旨趣

心理学家本来很少集中关注幸福,因为100多年来他们更为关注痛苦,就像积极心理学的开拓者当代认知心理治疗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他前30年的学术生涯都在研究“抑郁”.在对“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塞利格曼发现,无论鼠、狗等动物,还是人类,总有大约1/3的人不管经过多少电击或者难题的困扰都不会放弃.对这个现象的探究最终促使他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幸福与不幸福的人,真正的区别在于,他们对于世界的主观体验与解释不同,也就存在人生态度上的积极与否的问题.面对同样的遭遇,幸福的人倾向于积极地、乐观地解释世界,从而不断加固自己的幸福;不幸福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倾向于消极地、悲观地解释世界,进而不断自我怀疑,从而加固自己的痛苦.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赖肯(Did Lykken)花了30年的时间,搜集和4000对从1936年到1955年间出生的双胞胎的信息.这些双胞胎都在出生之际就分隔两地,被不同的家庭抚养,人生遭遇也大相径庭.但30年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对幸福的体验仍然惊人的相似.在分析比较了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数据之后,戴维得出结论: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至少50%取决于基因.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基本线,这个基本线是基因来决定的,无论你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好事或者坏事,都会很快回到基因设定好的这个基本水平线上.而外部条件,比如收入、婚姻状态、宗教和教育、家庭坏境等只占到8%,剩下的42%则归结于人生的遭遇.一般来说,人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但一旦这些变化成为常态,人很快就会习惯新的环境,这就是“适应”原则.从生物学角度来理解,神经细胞对新的刺激物非常敏感,但习惯之后就会逐渐降低放电频率.比如一个人突然中了巨额*,财富的暴涨过程会让他感到非常开心,但一旦适应了奢华的生活,幸福感也很快回落到原来的水平.或者一个人突然瘫痪或遭遇车祸等意外事故,身体疾病或残疾在一段时间里会让他非常痛苦,但一旦伤残成为事实,他会很快恢复到命运转折之前的幸福水平.所以戴维教授最后得到结论说:“一个人想要变得幸福一点,就像妄图增高一样,基本属于徒劳.”

但是,在戴维教授的理论基础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幸福受到基因的设定点、客观环境以及主观行动的影响.客观环境指生活中无法改变的事实(如种族、性别、年龄、伤残)和可以改变的事实(如财富、婚姻状况、住址).主观行动则是个体选择做的事情,比如冥想、锻炼、度假等.在这个幸福的影响因素里,基因占50%,客观环境占10%,主观行动占40%.这样的比例分配最重要的是传达一种态度与旨趣:追求幸福并非捕风捉影,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便可以长远地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脑神经学家也已经证实:大脑是可以改变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他个人的改变,他的脑细胞或神经元会生出很多分支,在彼此之间创造更多的连接和路径.与此同时,一些长期不用的连接与路径也以同样的速度遭到铲除.这意味着,你个性的不同层面可以在脑中经历生长、变化、消失、重建的过程,其中有天性的原因,也有教育、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原因.天性乐观者天生就在那个基本水平线上,天性悲观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改变大脑的运作,同样也可以到达那个起点.

就心理学的自身发展来说,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性的消极方面,致力于消除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很少探究如何促进普通人的繁荣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则试图扭转这一趋势,不仅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更集中关注人类的优点与积极特质,从积极方面增进普通人的幸福与发展.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人类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社会性关系等在促进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有益作用.这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质与思想倾向在先秦儒家的德福思想中表现地非常突出.

二、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理论意蕴

在德福思想上,先秦儒家展现出对于主体努力提升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与赞扬.先秦儒家在处理德福关系的问题上展示出限定主体性范围的清晰视角,故有“在我者”与“在天者”的明确区分.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孟子·告子上》).孟子的“天爵”与“人爵”凸显了其德福思想的重要内容,显示出对主体性努力结果的明确分析:“天爵”及“在我者”涉及到人的道德修为及德性境界,属于人的仁义忠信等道德修养维度,而人爵涉及现实的官爵职位等,可代表现实的富贵财富等福报维度.天爵是人的仁义忠信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在“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内在品性下自觉修为的结果,是主体性努力的结果.而人爵涉及现实的官爵职位,突出表现一个人在社会中显赫的现实职位及其所带来的名利财富等.这些“人爵”需要适当的机缘条件才能实现,超出个人的努力范围,是作为当政者的天子等所封赐的,这就涉及到现实的富贵财富维度所带来的一切.孟子所看到的是,古代是处于理想的状态下,表现为古人一生致力于修其天爵,由此而自然地获得人爵,人爵是天爵修养的附属产物.但现在世风不好,今人修其天爵有极强的目的性,也可以说有虚伪性,是为了得到人爵所带来的富贵财富等;很多人得到人爵,就放弃了天爵,使天爵成为工具性的存在,如敲门砖似的,敲开门就扔掉了.孟子显然否定将天爵作为工具性存在的今人做法.所以主体性努力的结果与现实的富贵财富没有必然的关联,人们所能够期望的是修养自身 所带来的德性境界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论文参考资料:

心理学杂志期刊

管理心理学论文3000字

犯罪心理学论文3000字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先秦儒家德福思想的积极心理学意蕴探析为大学硕士与本科积极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积极心理学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