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十三经论文范文资料 与追溯十三经中气文化涵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十三经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3-21

《追溯十三经中气文化涵义》:这是一篇与十三经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内容摘 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涵义,词义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自身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文化的补充和丰富.语言在发展的同时,文化也随之变化.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化“十三经”为依据,从“气”本义、引申义以及当代语境下“气”的文化涵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气”词义发展的过程,观察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气 文化 涵义

一、从字源看“气”的本义

“气”的繁体字形一般认为是“氣”,从字源上考察,这两个字的关系并不简单.许慎在《说文解字·气部》中说“气”字本意指云气.书中“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象云起之貌,三之者,列多不过三之意也.”[1]许慎依据的是“气”的小篆字形,把“云气”当作了气的本义.而“氣”在《说文·米部》中:“氣,馈客刍米也.”“氣”的本义是“赠送给人的谷物”,是天子待诸侯之礼.秦朝釆用隶书,“氣”假借为“气”,后来汉字规范后“气”是“氣”的简写,两者最初的意义是不同的.

“气”的本义到底是何义?在甲骨文中又是怎样的呢?一些汉字源流字典对“气”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梳理并做出简略发展脉络.谷衍奎的《汉字源流字典》列出了“气”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分析了“气”字的构造方法,解说其字体演变过程,并探求其最初含义.“气”是象形字,甲骨文写成,像云层一样;金文成最上一笔左端弯曲向上,接着有的末一横右端弯曲向下,为了和“三”加深区别,也为了显示云气升腾流动之状.后来小篆的写法把中间三横都写成弯曲的形状.“气”的本意是云气,后来泛指气体.一指空气;二指自然界阴晴冷暖等现象,如气候、天气;三指预示吉凶之气象;四指呼吸时出入的气体;五是指鼻子可以闻到的气味.“气”又作为中医名词,指人体内能使各种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气是构成人的精神的基本因素,所以引申义为人的精神状态和力量、力气等.[2]

《说文·米部》中:“氣,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氣的本义是馈送人的粮草,读xi.氣被借用来表示云气后,馈送人的粮草之义便又另加义符食写作“食氣”来表示,并由馈送义引申指给予,又引申指乞求.为了分化字义,给予、乞求二义便用“气”来表示;为了避免和云气相混,后来省去一笔写作“乞”.如今为了规范化,用“气”来表示云气之义,用“乞”来表示乞求之义,“食氣”简化为“饩”,“氣”则废而不用.

二.从典籍中看“气”的涵义

为了更清晰地认识“气”的词义的演变過程,选取《周易》等典籍,从十三经中总结“气”的深刻含义.根据“气”词义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气”的最初涵义

云气、风气或大气这是气的最初涵义,如《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在天上化为云气,在地面可化为雨水.《庄子·知北游》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3]“气”的本质是客观物质,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存在于宇宙之中,运行不息,虽不具有形体、声音、状态等,但是客观实在,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构成基础.由“气”的本质可以扩展成更多的含义,如在《左传·昭公元年》中“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4]“六气”本义是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在《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鬱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成玄英疏:“阴、阳、风、雨、晦、明,此六气也.”

气充塞于宇宙万物之中,使万物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动之中.通过气的 作用,宇宙万物得以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如《周易·乾·文言》,九五文言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5]这里的“气”是气息的意思.《汉书·苏武传》:“苏武气绝,半日复息.”“同气相求”同一个气类的东西,这个“气”字很玄了,以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物质元素排列相同的,自然合起来.

2.“气”的哲学涵义

在先秦社会中,气也代表着另一种哲学思想.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最高的本体,宇宙即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老子把“气”的重要意义提升到很高的地位,道是万物之源,而气由道而生,是万物生存的条件.“气由道生,无形而运行于天地之间,聚合而生万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认为,“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论衡》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该书《自然》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和道德精神的唯一本原,其上没有“道”或“太易”等,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

3.精神“气”质

宇宙之精气构成人类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又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人若善养此精,则能和天地共存,成为至善至美之人.

《庄子·人间世》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即是说气是人的一种虚静地对待外界事物的精神状态.《管子》认为,精气藏胸中,浩然和平,则为圣人.故人要善于治气,“心静气理,道乃可止.”要做到“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等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治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自定.等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谓之圣人”(《管子·内业》).《孟子》强调“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认为人体是气之充,而气是受人的意志支配的.人的意志坚定,正气也就存在于体内.

三.现代话语中“气”的发展

以“文以气为主”为代表的“文气论”是中国文论思想上最为著名的命题,从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到刘勰的“气以实志”,再到钟嵘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无不表现中国古代的“文气说”.在当代,从整体上把握“文气说”的现代阐释,打通中国和西方文论的界限,现实“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6]中国“文气论”中常讲的阴柔和阳刚,和西方文论的崇高和美相似.而西方的文论思想是从审美的角度论证和提出的,但这些审美范畴又和中国文论的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朗吉努斯在区分崇高和美这两个概念时:“雄伟的风格乃是重大的思想之自然结果,崇高的谈吐往往出自胸襟旷达志气远大的人.”[7]崇高的品质包含着数的崇高和力的崇高,美则包含对“美的东西”的鉴赏,可见西方的崇高和美得概念和中国所讲的阴柔和阳刚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三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追溯十三经中气文化涵义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十三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pdf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