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博物馆藏论文范文资料 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撷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博物馆藏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3-07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撷英》:此文是一篇博物馆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向以先秦三代器为尚,对于宋元明清各朝的铜器则多视之为仿古品,较少关注.然而自宋以来的千年时光中孕育的诸多铜器绝非“仿古”两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蕴含的种种人文关怀与精雅风尚,成就了与上古青铜同质而异趣的别样风貌,深值玩味.然而此类铜器质量高低参差不齐,其中佳品绝不亚于同时期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或静穆沉着,或雅致精工,皆能独标高格.而粗制滥造者也不为鲜见,或许正是此类恶器拖累了其整体在学界的认知度.因而对宋元明清时期铜器品质之甄别,某种意义上或较断代更有意义.这类铜器在海外多见有传世佳品流传,但较少见有发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以下略称“馆藏”)即颇可观,现就笔者目验,略举数例,以现精彩.

宋元佳制

南宋及元以至明初,常见有一类瓶器,铜色深沉,器型雅致,纹饰精工.其设计理念糅合古今,以上古青铜为基调,加入当代的设计理念,并自由组合各种纹样,自成别致,可谓宋以降铜器中之白眉[对于此类铜器的研究,西方学者涉及较早.英国维多利亚与阿伯特博物院的柯玫瑰女史(Rose Kerr)曾有开拓之功.以该院藏南宋乾道九年款铜瓶的纹样为依据,建立了宋元铜器器形与纹样断代标准.详见其著作:“Metalworkand Song design:a bronze vase inscribed1173,”Oriental Art,new series 32(1984),pp,161--76;“The evolution ofbronze style in the Jin,Yuan and earlyMing dynasties,”Oriental Art,newseries 28(1982),pp,146-58;and“Songand Yuan bronzes”Transactions of TheOriental Ceramic Society,54(1989-90),pp9-24].以下三例即为大都会博物馆所藏,颇能代表其时铜器的风范.

宋元铜瓶在当时多为插花之用,所谓“折做到寒香日暮归,铜瓶添水养横枝”.其造型多以青铜壶为原型,而参以变化,加入大量当时的纹样而别具一格.馆藏一件云耳壶瓶便是其中佳作(图一).该器腹部的主纹为一颇为“可爱”的饕餮纹,却已不见商周青铜礼器中的那份庄严肃穆,其双目对视,尤如温和长者的睿智目光,温煦和畅.瓶颈部的海水波涛纹则似有白浪滔天之势,且波纹细部的丝丝缕缕刻画入微,可谓动静相宜.类似的海波纹也常见于南宋至元代的吉州窑褐彩瓷和景德镇青白瓷和青花瓷上,实为共通的时代艺术风格(图二).而铜器上以浅浮雕形式出现的水纹,绝不逊于陶瓷上笔绘之作,甚有过之,可见冶铸之功.该器的别致处,更在于海水波涛同双云耳配合,暗合了“水流云在”的意境,更显艺人之巧思.

这类壶瓶常见器形还有四方、六棱,贯耳、如意耳者,一般高度都在20厘米上下,但高于30厘米者则较为罕见.馆藏一件贯耳大壶则高近40厘米,雄伟旖丽,气势撼人(图三).该壶初看似为仿古之作,其纹样多取自商周青铜礼器,但仔细品味却自有新意.其纹样颇具创意地杂糅了《宣和博古图》中不同器形上的纹样于一身:其整体如商贯耳弓壶,但器身、贯耳和圈足均有所拉高,从而显出深峻挺拔之美;口沿凤鸟纹则采自周太叔鼎、腹部纹样则源自汉浮、周仲丁壶和汉三牺鼎(图四、图五).此类多层纹饰地布局,不仅使人联想起元青花中常见的构图,其中关联自是不言而喻.而此类跨时代、跨器形的纹样大融合,更显示出宋元铸造者兼收并蓄地心态,并不拘泥于一板一眼地仿制金石图谱,而是最大限度地打通格套,变化出种种不同的新意设计,这件大壶当是此中佳例.

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在宋代以来也是陶瓷和铜器共同的设计样本,从现存的官窑及龙泉窑青瓷琮式瓶可见一斑(图六、图七)(有关琮瓶的演进及文化意涵,台大谢明良教授曾有精当的研究,其发表的多篇论文可参阅合集《中国陶瓷史论集》,第五章“琮瓶的变迁”,台北允晨文化,2007年,第119-147页).馆藏有一件琮式铜瓶则是传世较为少见的铜器样本(图八).该器冶铸精工,一丝不苟,且其器形纹饰已经脱离了上古玉琮的藩篱而自成一格.瓶身中部的水波纹处理同四川遂宁南宋窖藏出土的石琮相近(图九).由此可见当时纹样设计在各种媒材间的流通,也为此类铜琮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宋元之时,以古玉琮为本,重新诠释而成为插花之雅制,也突显了当时寓古于新的设计理念.

宋元时期的这类铜瓶,因其传世包浆常呈黑褐色,常被目之为“黑铜器”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是一个误区.就此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曾有相当公允之评价:“其拔蜡亦精、其炼铜亦净、细巧锦地花纹亦可入目,或作渗金、或就本色,传之迄今,色如蜡茶,亦为黑色,人多喜之,因其制务法古,式样可观.”要之,其整体面貌已不复商周青铜的制礼作乐,而反映了古意充盈的生活风尚.

铜炉逸品

一炉初爇,或睛窗临书、或篝灯夜读,实为书斋至乐.焚香自不离铜炉,而宣德炉更是明清以来最受青睐,也是最为奇诡莫辨者.对于真伪的认定至今莫衷一是.诚如王世襄先生指出:“尽管传世文献记载宣德朝不惜工料,大量造炉,但现在竞难举出一件制作精美、和记载完全符合的标准器.据我所知,不仅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院尚未发现,著名藏炉家也没有等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传世文献产生疑问,认识到宣德炉研究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王世襄《漫话铜炉》,《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北京三联书店,20()3年,第296页).笔者曾就此爬梳史料,比对实物,探考宣德炉的渊源流变,认为就文献而言,传世的《宣德鼎彝谱》等图谱实系后世伪造,宣德帝亲自过问、选用暹罗国进口风磨铜铸造种种铜炉,供奉宫廷,并非史实,在宣德时期乃至整个15世纪的可靠史料中均未见有相关记载.而从传世铜炉的器形、纹样、款识来看,更与明初的时代风格不相符合,特别是最为常见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在宣德朝官造陶瓷、漆器中均未曾出现,而更多流行于晚明以降的各类器物.因而从伪作图谱入手,按图索骥,欲求宣德铜炉或是枉然(有关宣德炉的渊源考辨可参阅拙著《宣炉辩疑》,《文物》2008年7期,第64-76页;《“宣炉”源流考》,《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457-466页).

博物馆藏论文参考资料:

博物杂志订阅

结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宋元明清铜器撷英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博物馆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博物馆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