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和兴论文范文资料 与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和兴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1-20

《得由和兴,失由同起》:本文是一篇关于和兴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刘梁为汉朝宗室后裔,东汉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祖父.就其行迹及传世作品来看,刘梁是一位志向远大、思想深刻、才华出众、施政有方的杰出人才,本可以大有作为.但在门阀林立、党争激烈、外企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的东汉桓灵时期,作为恪守儒家传统、不肯趋炎附势的学者,刘梁因其家族早已落败和自身的特立独行、落落寡合,注定了在政治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他被举孝廉之后,先是出任北新城长,因政绩突出,“特诏入拜尚书郎”,“累迁”之后才被任命为“野王令”,但还没有到任就去世了.他的著作传世不多,《后汉书》本传保存的《辩和同论》是仅有的一篇完整文献.这一文献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他提出“君子于事必考之以义”的原则,反对以违、顺和爱、恶为取舍的标准.他把这一观点与先秦时期的“和同之辨”联系起来,并有所发展,提出了“得由和兴,失由同起”的著名论断.这一观点看似对“同”完全否定,好像不无偏颇,其实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中无原则的党同伐异现象有为而发,并非故作惊人之论.刘梁否定的“同”,是“好恶不殊”的“苟同”,是强求一致的“剸同”,并非反对一般意义上、正常情况下的“赞同”或“相同”.他的目的是倡导“以可济否”的“和”,而“同”与“异”两方面的积极因素都已包括在这样的“和”之中.这样的认识,是对先秦“和同”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也是我们应该珍视和继承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刘梁;辩和同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7-0080-07

刘梁(?—约181),字曼山,一名岑,东汉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西南)人.东汉后期思想家、文学家,《后汉书·文苑》有传.他是西汉武帝时鲁共王刘馀(前169-前127,初封淮阳王,二年后徙为鲁王.谥“共”,与“恭”通)后裔.据《汉书·王子侯表》,武帝时,为“强干弱枝”,即削弱藩国实力、加强集权,颁布“推恩令”,刘馀遵令于元朔三年(前126)分出鲁西的宁乡,封其子刘恬(据《汉书·王子诸侯年表第三上》,《史记·建元以来王子诸侯年表第九》作刘恢,生年不详,约卒于前74年)为宁阳节侯.刘恬在位52年,传国四世[1]456.但自王莽篡汉、废除原西汉封国起,其家即沦为平民,而其子孙则一直在宁阳繁衍.刘梁为刘恬后裔,应无疑义.进入东汉以后,尽管刘姓又当了皇帝,但由于族属疏远,刘梁家已经享受不到任何特权.我们知道,东汉是一个豪族社会,盛行的是门阀政治,社会阶层趋于固化,落败之家是很难再跻身其中的.宁阳刘氏虽出自汉朝宗室,历代诗书传家,进入东汉后却一直无人出仕.本传记载:“梁,宗室子孙,而少孤贫,卖书于市以自资.”[2]2635可知到了他这一代,由于父亲早逝,连家中生计也成了问题,以至于他不得不靠“卖书于市”维持生活.他所卖的是怎样的书已不可考,但依当时书籍的传播全靠手抄的物质条件和读经之风盛行的社会环境氛围推测,应该是其亲自手抄的经典文献复本.通过这样的生活状况,以及其父、祖的名字也已失传的事实,不难想见其家族沦落之甚.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青年时期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刘梁较早地体味到人生的艰辛,锻炼出了他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由于他生活于人文荟萃的邹鲁之地,出身于书香世家,使他有机会熟读大量典籍,受到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具备了深厚的学养.

由于与刘梁有關的存世资料甚少,本文的研究,只能主要根据其传记及搜集到的部分零散的有关资料.尽管这些资料远非完备,但仍能发现,他是一位志向远大、思想深刻、才华出众、施政有方的杰出人才.

一、刘梁的从政经历

《后汉书·刘梁传》关于刘梁的从政经历,有如下记载:

桓帝时,举孝廉,除北新城长.告县人曰:“昔文翁在蜀,道著巴汉;庚桑琐隶,风移碨磥.吾虽小宰,犹有社稷,苟赴期会、理文墨,岂本志乎!”乃更大作讲舍,延聚生徒数百人,朝夕自往劝诫,身执经卷,试策殿最,儒化大行.此邑至后犹称其教焉.特召入拜尚书郎,累迁,后为野王令,未行.光和中,病卒[2]2635.

众所周知,东汉和帝(刘肇,79-105)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乱政,东汉王朝已不复“光武中兴”及明、章二帝时的治世气象,国力倾颓,渐成江河日下之势,直至引发大规模的黄巾,天下分崩离析,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刘梁作为宗室子孙,生活于为后人所“叹息痛恨”[3]920的桓、灵时代,应该不乏建功立业、匡扶汉室的志向.他经过长期努力,被举孝廉、终于出仕之后,被任命为北新城(当时属涿郡,今河北保定徐水区西北)长.按照汉代“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2]3623的职官制度,可知这是一个不足万户的小县.但他在这里的牛刀小试,却表现出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和躬身教化的儒学精神.

在下车伊始的施政告白中,刘梁即明确表示:决不做只“赴期会,理文墨”的庸吏,而要通过实施教化,来实现辖区内社会风气的转变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他列举了两个实施教化的典型.一是文翁(前156—前101),二是庚桑楚.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属安徽舒城)人,儒家学者,著名循吏,汉代地方官学的创始者.他“少好学,通《春秋》”,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到任后,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汉初四川成都一带属于边陲地区,文翁治蜀,“仁爱好教化”,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当地的文明程度.他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其优者“为右职”(郡中高职),这些人后来“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派人外出学习的同时,他还“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创办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数年之后,“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班固(32-92)在《汉书·循吏列传》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1]3625 庚桑楚则是《庄子》中记载的一个道家人物,生卒不详.此人为老子门徒,“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碨礧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碨礧大壤(穰).碨礧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4]769就是说,庚桑楚秉承老子绝圣弃智的教义,仆役中那些有意炫耀才智的他就让他们走开,侍婢中那些喜欢标榜仁义的他就远离她们;他只跟敦厚朴实的人住在一起,只让任性自得的人作他的役使.结果三年之后,田野丰收,乡民叹服.

和兴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得由和兴,失由同起为关于对写作和兴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和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