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沅陵论文范文资料 与沅陵学治文化价值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沅陵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1-21

《沅陵学治文化价值探析》: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沅陵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沅陵自古以来就是以学立世,先学后治,因学而治,深厚的“学治历史文化”底蕴,成就沅陵在大湘西乃至大西南域内无与替代的文化中心地位,从而才成就沅陵在大湘西乃至大西南域内经济、政治中心的地位,成就一个小山城沅陵能“繁盛三千年不衰”的传奇历史.研究沅陵“学治历史文化”历史载体,探讨沅陵“学治历史文化”学术价值,思考沅陵“学治历史文化”实践意义,可展示以学立世的“学治历史文化”特殊魅力.

关键词:学治文化;历史载体;学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6)05-0055-05

所谓“学治历史文化”,是指某些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破常规的历史发展顺序(即先有经济的发达,后才有文化、政治等思想意识的发展),先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学立世,在文化发展的引领下,先学后治,以学治世,推动经济的大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大治理、大发展.而湖南沅陵则是这种“学治历史文化”的一个突出代表.在上古时代沅陵因先有帝师二酉传《龙书》,后才有盛极千年的百濮郡国之城而存在.周秦以后先有沅陵二酉藏书传学、龙兴传佛、虎溪传心等书院讲坛广播文化,才有在沅陵设立秦朝的三十六郡之一,隋文帝时设置辰州府治所,此后沅陵城作为州府之城曾荣极1400多年,期间两次封王一次封侯,两次省级架构,从而形成沅陵独特历史文化.深入思考是什么让沅陵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山城能如此繁盛三千年不衰?它长盛的历史文化是什么?它的这种历史文化基因将带给现代社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思考?这值得我们系统地研究和思考.

一、沅陵“学治”文化研究的历史载体

自古以来,沅陵就盛开私学、崇尚知识.以学立世,先学后治,深厚的“学治”历史文化基因才是沅陵长盛三千年不衰的独特文化基因.

1.沅陵在尧舜时代就有“帝师二酉传道学”

位于沅陵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乌宿集镇的河对岸有座二酉山,又名小酉山.据《方舆胜览》记载:“小酉山有洞口曰二酉洞,在酉溪口......尧舜时善卷......隐居于内”.而《庄子》、《吕氏春秋》关于善卷隐居二酉的记载则更为具体.据记载,远古尧舜时代的善卷,知识渊博,学问高深,为人谦和.原本居住在枉人山(或枉山),即现今常德的德山.一次尧帝巡视天下,途径枉人山时,竟然以“北面而问”的大礼向善卷求教,随行人员都不理解:尧是天子,善卷仅乃一平民,缘何以如此过分地大礼待他呢?尧帝解释说,善卷乃得道之人,不可傲视.由此,善卷便以“帝者师”美誉天下.舜继位后,也专程来到枉人山拜会善卷.通过促膝交谈,对善卷佩服备至,竟三次禅让天下于善卷.善卷极力推辞:“予立于宇宙之间,冬衣皮袄,夏衣布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何以天下为哉?”随即,为躲避舜帝的再三禅请,就溯江而上,隐居到沅陵的二酉山.

相传,《龙书》为伏羲氏所创,是一部集占卜、礼仪、数算、历法、制作、农耕、渔猎、桑织、庖厨以及文学韵律的百科全书.而善卷独得《龙书》之道,自然被认为是尧舜时代最有学问的人.善卷在二酉传授《龙书》,德化万物,世称书圣.而善卷三辞禅位,大隐沅陵二酉,无为而治天下,正是中国道学的最高境界和风范,是中华文化中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道学精神.

2.沅陵在周秦时代就有“二酉藏书传儒学”

沅陵二酉山,又名万卷岩,岩石层状分布,山形如书页.关于二酉藏书的历史典故较多.一是相传黄帝在此藏书万卷.二是相传周天子穆藏书于二酉洞.西周穆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旅行家,《穆天子传》记载他把大量的异书藏于二酉洞.三是据《太平御览四九.荆州记》记载:“小酉山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避秦人所藏”.众所周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起初,秦始皇是非常重视文化,重视知识分子的.他在朝廷征召了七十人的博士官,在民间广开私学.但到了秦始皇晚年,他接受李斯的建议,在公元前213年,下令焚毁六国史书和儒家经典,禁止民间私学.“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空前破坏.博士官著名儒士伏胜冒着生命危险将珍爱的《尚书》等儒家经典先藏在自家墙壁的夹层里.不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项羽起兵反秦,伏胜感到京城战火危险迫在眉睫,便将千卷竹简装满五牛车,辗转千里来到沅陵二酉山,藏进二酉洞.直到西汉建立后,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朝廷开始广泛搜集各种古代典籍,儒士伏胜才将所藏经典悉数献出,汉高祖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前秦书简时大喜,亲自封二酉藏书洞为“文化圣洞”,立二酉山为“天下名山”.从而才使儒家文化得以传承.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也就成了博古纳今的学治精神代名词.从此,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儒家文化圣迹,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祭更是络绎不绝.

3.沅陵在隋唐时代就有“龙兴书院传佛学”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辰州府虎溪山麓敕建龙兴讲寺,这是唐代建筑最早的佛学书院.李世民敕建龙兴讲寺,有其深刻的政治考量.一方面希望借佛法传播,教化感化“叛服无常”的西南群蛮,另一方面则是为开辰州学风,醇正民风,促使大唐帝业迅速崛起.这一措施也的确取得一定的效果,此后,辰州一带老百姓安居乐业三百年,唐朝也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帝国.“辰安则湖安,湖安则天下安”.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沅陵作为古辰州的郡府州路的治府所在地对西南群蛮辖治的桥头堡地位是何等极端重要.龙兴佛学书院的修建,奠定了沅陵此后1400来年成为郡、州、府、道、路、台和湘西行署治所(包括期间的两次封王一次封侯,两次省级架构)社会繁盛治理的基础.

4.沅陵在明朝时代就有“虎溪书院传心学”

心学是明代王守仁先生[字阳明(1472-1528),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展起来的一门哲学理论.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心学理论核心:“心”即理,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知行合一”,不仅要知道,还要去做,知行合一,才是根本;“致良知”,讲求如何致良知的方法.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影响了一大批文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广泛传播到日本等地.而王守仁对心学的开讲、传播,就起源于沅陵的虎溪书院.明朝正德元年冬(1506),王守仁在与权宦刘瑾的斗争中反遭刘瑾陷害,在被庭杖后流放到贵州龙场驿站.在龙场两年他开始省悟,认识到仅仅饱读朱程理学,并不能用来拯救苦难中的百姓,并不能挽救这个腐败透顶的社会.“忽中夜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皆误也.”终于顿悟,并建立以“心即理”为基础和以“知行合一”为根本精神的新学说——“致良知”学说.但是,因为当时的贵州龙场毕竟荒蛮偏僻,民风不学.王守仁在悟道后在这里也开办了龙岗书院,但终是难觅知音,授课如对牛弹琴,让他很是失望.直到正德五年八月,刘瑾谋反东窗事发,被武宗处决.随即王守仁才得以平反,并旋即被任命庐陵知县.王守仁在赴任途中,经过沅陵,得到沅陵一众学子的热烈欢迎和一再挽留,盛情难却,不得不上书告假延期赴任一月,专留沅陵讲学.他住宿龙兴讲寺后面的凭虚楼,开办虎溪讲坛,全面、系统的讲授他在龙场悟道的“致良知”心学.他在授学之余,还与龙兴讲寺的主持惠休大师结下深厚友谊.特别是惠休大师的“顺其自然”学说和“以诚为本”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王守仁的心学.如果说,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王阳明心学是在贵州龙场悟道而创立的,那么,其内容的充实和完善并形成完整的学说体系则是在湖南沅陵虎溪书院实现.“守仁心学,悟道自龙场,而讲学则始於虎溪”.“后三十年,守道邹善、樊良枢,复增置讲堂,昌明其学,虎溪书院之名,遂闻於海内.”由此虎溪书院也就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初,直到清政府下诏“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各省普设中小学”,1903年在原虎溪书院旧址上正式成立“辰州府中学堂”.“辰州府中学堂”与北京五城中学(现北师大附中)、湖北文普中学一起,号称当时中国兴办最早的三所新式中学堂.

沅陵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沅陵学治文化价值探析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沅陵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沅陵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