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坛经论文范文资料 与言下大悟作为口宝坛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坛经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5

《言下大悟作为口宝坛经》:本文关于坛经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和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明确了《坛经》作为口 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 《坛经》;言下大悟;口头传统;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B9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0153-06

虽然禅宗六祖法宝《坛经》以文字书写而传世,禅门中人仍以“不立文字”为宗旨,重“言说”甚于“文字”,强调“言传心行”,标榜“言下大悟”,这正是直截根源的宗门要法.“言下大悟”又是古老的口头传统影响于佛教的一个突出表现,由现存《坛经》最早写本入手 [1],追寻其作为口传文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佛教禅宗.现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斯五四七五号卷子(简称斯本)及敦煌市博物馆所藏任子宜本子(简称敦博本)是保存最完整的敦煌写本,也是可以据以研究《坛经》早期口传面貌的最重要本子.同时,宋元以来的代表性本子如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也部分地采纳了口传材料譬如民间传说故事及歌偈等.从这一角度入手,我们对作为口 宝的《坛经》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坛经》敦煌写本的某些认识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认为敦煌写本错字较多而视之为“恶本”,岂知这正是禅门看重“言下大悟”的口头传统的结果.

一、《坛经》重“言”的倾向

敦博本《坛经》中涉及口说的字有“言”、“说”、“曰”等.其中“言”字约有101处(含据斯本补入的2字),主要为主谓结构,如“大师言”;“说”字约有62处,主要为动宾结构,如“说《金刚经》”;“曰”字约有46处(含据斯本补入的2字),除“客答曰”的句式外,还有“颂曰”、“偈曰”、“外离相曰禅”等表达方式.“言”、“说”、“曰”三字,更重口说的“言”和“说”用得多,而较为文言化的“曰”字偏少(在《坛经》中,“曰”字也主要是指口说),另有十余处直接用“口说”、“口诵”、“口诤”等.这是从数据上作一个初步的统计和比较,以见出《坛经》的确存在着重“言”(口说)的倾向.

在《坛经》中,“言”除表达动词意义的“口说”之外,还包含名词意义的“所说之话”,如“五祖见偈言不堪”.无论是动词意义还是名词意义,它都和口头言说直接相关.

作为汉字的“言”,其本义,强调的正是口头言说,它根源于久远的无文字时代,汉字则将这种远古的传统以较形象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比如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言”字分别是:甲骨文 ;金文;小篆.这些“言”字的下部都是口舌的象形,舌上加一短横作为指示符号,表示人张口摇舌说话,所以,“言”字的本义为说话,引申为名词,指说话的内容,即言语、言论等.《说文解字·言部》释曰:“言,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平声.凡言之属皆从言.”从字源上来看,从“言”取义的字,有不少都和声音、语言等义项有密切关联.

作为宗教文化现象之一的佛教,也源于佛祖以“言”教化僧众的口头传统.季羡林先生在《佛教十六讲》第四讲中探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曾引用巴利文《律藏》中的《小品》(Cullavagga)V.33.1叙述的一个故事,世尊批评两个要求用梵文表达佛语的比丘,提出应该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来学习佛所说的话.季先生引用这一故事是为了说明:“佛教初起时之所以能在人民群众中有那样大的力量,能传播得那样快,是和它的语言政策分不开的.” [2]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佛典形成之初的状况:“当时没有书籍,学习佛典都是师傅口授,弟子口学.最初口授口学的一定就是佛陀经常所说的一些话;因为这些话一听再听,一传再传,就比较牢固地印在徒弟们的记忆里,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佛典的基础.” [3]早期佛教奠定的言传口授的传统,在佛教史上绵延不绝,特别重视“不立文字”的佛教禅宗,尤其强调这重视“言教”的口头传统,所以在禅宗要籍《坛经》中,也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在《坛经》中,诉诸于口头的“言”,和宗门 、示道见性的方式直接相关,其典型表达是“言下大悟”, 如: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法达[一](据斯本补)闻,言下大悟.[4]

类似表达在敦博本《坛经》中还有三处,分别是:

五祖夜至三更,唤惠能于堂内说《金刚经》.惠能一闻,言下便吾(悟).

惠顺得闻,言下心开.

志诚闻法,言下便吾(悟),即启(契)本心.

惠昕本《坛经》中仿“言下”句式进行 细节方面的增补也达三处以上.而且 “言下大悟”都在 机缘之时出现,惠能悟解佛法是“言下大悟”,惠能开示弟子惠顺、志诚、法达等,同样是“言下便悟”,所以其重要性绝不可忽视,我们应该视之为禅宗顿教心法,它超越文字,强调耳闻心通,这正是直契本心的根本之法.

口头传统影响下的《坛经》,注重“口说心行”,不假文字,这合符于佛教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基本精神.通过《坛经》所记惠能事迹及言行,惠能一生不识文字是被反复强调了的,如惠能说:

故知本性自有本性(“本性”二字斯本为“般若”)之智,自用智惠(慧)观照,不假文字.

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吾闻即知.

可视为“文盲”状态的惠能,对义理深奥的《法华经》,只需听闻便可明了其要旨,可见,扫除文字之障,通过“言”直契本心、了悟自性,正是“言下大悟”所追求的.惠能又说:

谤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语,言语即是文字.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语言故除.

这就是说,要领悟最高层次的佛法,连“言”也要扫除.只不过,对众生来说,这样的层次极难达到,需要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故大善知识不得不通过“言”来 ,众生也需借助“言”来明了自性.如果等而下之,只知道执着于经书中的文字,就会像法达那样,在“闻言而悟”之前,七年被《法华》转,而不是转《法华》.

坛经论文参考资料:

经律论文化旅游小镇

结论:言下大悟作为口宝坛经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坛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六祖坛经全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