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文化认同论文范文资料 与汉字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文化认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3

《汉字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民族文化认同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汉字教育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加强汉字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同一性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汉字教育是遵循共同的汉字文化理念,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文化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在汉字文化系统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和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创新和构建,获得汉字文化群体认同感,建立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汉字文化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研究,既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文化反思和实践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民族文化;认同;汉字教育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8207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性促使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变革使中国社会的原主流价值系统已受到挑战,各种不同价值观相互激烈冲突.特别是西式消遣型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盛行,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特色意识日趋淡化,浸入到了文化最微观层次——语言.英语教育的火热,汉语教育的被轻慢、汉语水平的下滑,打破了国人在自我和集体文化认同方面的稳定感和连续感,引发了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我(们)是谁”,“我(们)在哪儿”,“我(们)何去何从”,正成为广泛人群的日常生活议题.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内容,伴随语言的消减,文化的多样性也即消减.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元素,作为记录汉语符号的汉字,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而传递人类已创造的文化是教育的功能[1].面对日益普遍化和趋同化的现代性,汉字教育必然面临着一项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任务和挑战.同时,汉字教育联结着文化认同,汉字文化教育也必然成为推动民族文化认同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因此,如何通过汉字教育以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正是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

二、汉字的文化教育功能

(一)文化概念综述

“文化”是学术发展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从初始的“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经过“文化是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标准”阶段 [3],将文化视域从一种单纯的文化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领域,使文化研究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符号理论的引入,引领文化朝着自然的方向转变.最终,以社会结构意义为价值取向的“文化”被当作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

“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和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文化被指是符号和意义,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由传统价值、现行公共知识和概念、具体行为、手工艺品等组成的系统,隐藏在有形中的物质、制度等里面的符号、意义、构思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区分的标志[4].文化的中心是“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内心世界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主观意义[5].人们通过对“意义”的感受、学习、体验去认识事物.通过交际和模仿,将意义、构思有声有形或悄无声息地传递给下一代,浸润着下一代[6].因此,文化包含制度、艺术、符号、行为、价值观等,它隐藏的意义、构思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媒介实现着其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

(二)汉字的文化根源性

汉字是记载汉语符号的书写体系,是古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和地之宜等取诸于身和物”创造出的,具有“点化成文、合文为字、以垂宪象”的结构特征.造字之初,其形体反映了上古社会形形色色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字形的分析窥测上古社会的生活状况.在后世使用汉字的过程中,汉字又不断凝聚社会文化,滋生文化,创造文化,最终缔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胚胎,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运思能力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华文化之源、中国文化的脊梁、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全部蕴涵,其构形蕴藏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主体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把客观事物和思维主体对立起来,不以外部事物及其客观性质作为思维对象,而是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出发,按照主体意识的评价和取向,赋予世界以某种意义,将主观理念和情感投射到自然界[7].因此,汉字的构建以人为立足点,将“文”“化”为关于自然万物诸象,包括山川、天体、土地、森林、树木等;“化”为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器皿、房屋、服饰、戏剧、艺术、庄稼、交通工具等;“化”为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制度,以及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以礼仪、民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包括语言、法律、制度、风俗、习惯、仪式等;“化”为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由于汉字独特的认知方式在中国教育传统中的作用,汉字作为一种认知体系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阐释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文化认同”的语境下研究汉字教育问题,也就是在汉字文化系统之间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和教学,使学习者了解各种文化因素是如何转化成“汉字的一部分”,汉字又是如何表达一定的文化结构,进而达成和实现

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汉字教育的去文化性

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认识的精髓在于指出汉语句子以“字”为立足点,是“因字而生句”,以字的流程显局势[8].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首次对人类文字的性质作了二重区分,指出汉字的“表意”和概念可以直接联系,汉字具有独立于口语的“第二语言”的特性[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字融合了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以意象结构直接体现着全部民族文化的蕴涵,关联着国人的动态行为的联想,传递着国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汉字本身是认同于文化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

民族文化认同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汉字教育和民族文化认同为关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化认同是什么意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