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儒家论文范文资料 与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儒家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8

《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观》:该文是关于儒家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先秦“天人合一”说的解读,当有两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即形下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化的生态哲学思想.本体论的“天”具有无尽的创造活力,也是一切价值的宇宙论根源.在天道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的涵盖下,可说一切存在都在变化着的活动之中,离开了变化着的活动便难有什么存在,即使人的创造性活动也必须植根于天地之中,不能脱离天地变为了无生气的存在.因此,不仅人和天不能二,终极性的天道可以和现实人生合为一体,即人作为天地间最有自觉精神的主体,也构成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人的伟大在于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促进宇宙秩序的和谐,实现“裁成”“辅相”的生命创造活动.可见今天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传统“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说,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学理依据,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思想资源.

关键词:先秦儒家 天人合一 天地人三才 参赞化育 生态哲学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3-34-44

一、引言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颇有东方经验形态特征的重要义理命题,乃是产生于春秋大变革时代的重要思想学说②;各家各派都托命于形上之天道,以创立自己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学说③ ,遂形成了和希腊、印度不同的轴心时代的重大哲学突破①,体现了由“王官之学”到“诸子之学”认知上的巨大革命性转型,出现了和既往传统迥然不同的新境界,产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空前未有的学术思想发展高峰,贞定了华夏民族数千年一以贯之的致思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人长期生存发展及经验积累所达成的历史性集体共识②,不能不是“中国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③.

传统中国之“天人合一”思想,其义旨内涵宏大渊深,历来论者甚多,我们暂无从全面周纳评骘④.鉴于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主流无疑是儒家,其影响广涉国家典章礼乐制度及公私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精神传统,同时更是民族集体安身立命的重要思想资源,如果能对其原初整全的经验加以认真审视,同时也以涵盖中西古今的宽广比较视野来检讨全球生态问题,必然有裨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一国民族精神气质的特点,加深了解古典文明在自然生态问题上的认识和智慧,开拓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认知路径,丰富现代生态哲学的营养资源和精神内涵.故不妨以先秦儒家思想视域为观察分析的出发点,重点讨论“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说在生态学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

二、“天人合一”说的两个解释学向度

从形上本体的根源深处看,“天人合一”说的根本义理内涵,即强调“人”和“天”的本来一体,二者均为宇宙活泼创造力量“生物”“成物”的必然结果,背后均有一隐蔽的共同的形上本体,即通常所谓“天命”、“天道”、“天德”、“天意”,可以内化于人性的深层结构之中,如孔子所言“天生德于予”⑤,《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⑥.西哲汤因比亦宣称自己相信:“处于人类精神的意识之下的渊底的终极层,实际上和横亘整个宇宙底流的‘终极之存在’正相吻合”⑦.可见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说中的“天”,即超越即内在,即内在即超越,作为一种本源性的形上创造力量,固然能够成为心性体悟极为重要的“纯粹经验”,但也可以通过发用流行构成具象化的“天”,即我们今天仍在沿用的“天文”、“天象”、 “天色”、“天气”等⑧,大体接近现代所谓的自然界,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⑨.“上天之载,无声无臭”⑩,形上无言即本体即整体的“天”,不仅催生了具体的形下的可知可感的现象世界,构成了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事实经验”,而且也可以通过人类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建构出一套和之有关的客观知识系统,当然也就有了人置身于其中的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关系,有了另一层不同于本体论的现象学的“天人合一”说.

但是,从根本上说,形上和形下两个世界是不可分的,如同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理是不可变的,而一物作为一物则不能不有所变化一样,形上和形下共同合成的完整世界,相互之间同样也构成了“不变”和“变”的微妙关系.因此,所谓两个世界实际只是一个世界,现象世界本身即内涵形上的本体意义,但尽管如此却不妨碍我们的分层认知或解读,可以容纳多种多样的观察理解模式,即使“天人合一”之说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就“天”和“人”的关系问题而言,科学的认知固然重要,人文学(哲学、宗教等)的解释也不能忽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离开宇宙的空间场域或大化流行的时间过程,人和自然的关系广涉从物质到精神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形上终极的追问自古迄今都是人类无可逃遁的宿命,人作为身心合一的存在究竟在形上、形下两个层面和自然有什么联系,本体论的解释是否适合“天”“人”关系,人和自然合理的现象学存在方式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态,显然都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重大问题.

因此,分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论,当主要从两大层面入手.

一是形上本体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即人在人性形上根源的深处本来就和“天道”、“天德”合一.从“天道”的视域出发,则可说“天”作为形上本体乃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展开为现象界的存有而显现出生命的样态的;依“天德”为观察依据,又可说形上本体的“天”即是人及其他万物存在的价值来源,无论何种生命形态的存在都是有价值和有尊严的.而人的使命便是参和或促进“天”的创生机制,尊重和维护一切生命存在应有的价值或尊严①.譬如孔子一生便怀有极为强烈的“天命”责任感②,“天命”就内化在他的生命之中③:一方面表现为圣贤听从天命召唤特有的深刻的忧患意识,是他不知疲厌地积极救世淑人的深层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一方面则化现为哲人透悟道体后必有的乐天知命的旷达,他和颜回共同书写的“孔颜乐处”故事早已成为激励国人坦然应对艰难困苦的永恒精神资源.孔子的天命观是有宗教性、神圣性的特征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一语决非一时偶然之兴叹④,而是化身为道——和形上本体合二为一——后他对人间乖戾行为反思性的总结.站在天能合人——天道下贯或内化于人性——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说天即是人,“一切的天命尽是人生的天人合一观”⑤.依据人当合天——人应“下学上达”透悟人性天道——的立场,则又不能不说“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⑥.这是偏向形上关怀的解读,从中不难窥见先秦“天人合一”论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神圣人文主义的色彩⑦,表现出突出的哲学或宗教的价值向度,乃是传统儒家不证自明的生命信仰,不妨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

儒家论文参考资料: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结论:先秦儒家生态哲学观为关于儒家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儒家思想害了中国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