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新世纪诗歌批评文体意识重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04

《论新世纪诗歌批评文体意识重建》: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诗歌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文学批评的职业化,是重新激发了批评的潜在活力,还是将其推向了更深的困境?我们确实很难说清这一问题.然而,新世纪以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渐趋弱化,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学院批评变得越来越圈子化、概念化,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互动缺乏有效性.有的作家声称从来不读批评家的文章,而有的作家虽然不反感批评,但他们并不太重视,只要有人来评论他们就行了,不管评得怎么样,他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对自己的关注和点赞这样一种程序.在如此批评生态里,批评家的行为好像是在自说自话,甚至是自我辩护.在对作家进行个案研究或作具体作品的细读时,总是脱离不了成为作家作品的附属,这样获得的话语权,对批评家来说是非常无力的.操持纯理论的武器,如今又并不太受待见,往往还会被扣以“用理论套作品”的帽子,被认为是批评的无能.

相对于更热闹且人数多的小说批评界来说,诗歌批评更显得边缘化.诗人和读者对当下诗歌批评的诟病与指责,也多集中在批评的无力上,这种无力,其一是与诗人创作进行互动的无效性,其二是批评文字本身的无可读性,即批评文体意识的匮乏.有的诗评家并不重视批评也是文学创造的理念,为了体现专业化,甚至将批评变成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研究,这看似批评的拓展,但仔细反思,又何尝不是批评主体在精神上的萎缩呢?带着这样一些困惑和疑虑,我们试着来探讨一下诗歌批评所面临的境遇与文体意识的重建问题.

诗歌批评面临的文体与精神困境

不管我们对诗歌与诗歌批评存在何种偏见,有着怎样的困惑,它真实的处境依然就在文化的一个小角落里,可能也有零星的与诗歌相关的新闻吸引大众的眼球,但这并不能改变其边缘现状.有评论家说,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成就,诗歌在小说之上.这只是一家之言,我们不必为此沾沾自喜,诗歌面临的内部问题不少,诗歌批评也就随之更多.批评的学术化转向,看似提振了诗歌批评的地位,实质上可能是对诗歌批评更大的规约与束缚.这种体制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批评的同质化、千篇一律,缺乏原创精神和探索意识.

当然,这并非我一厢情愿的认知,不仅诗人们意识到了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即便很多身处其中的诗评家,也清醒地体察到了无处不在的困境.“当代诗歌批评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简单化、本体论化的倾向.”[1]批评的简单化倾向,更多体现在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二元判断上,这或许是当年“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论争的一种惯性和延续,它暴露出了我们在诗歌认识上的表面与肤浅,很难真正参透其中的复杂和丰饶.诗评家陈超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诗歌批评所面临的危机:“就总体看,近年的诗歌批评进入了‘衰退期’,这是一种蹊跷的衰退,它不表现为沉寂,而是以价值不高的话语喧哗,体现出批评家在视野、心智和价值判断力上的萎缩.”[2]陈超抓住了当下诗歌批评的本质性困境,即表象繁荣而内部虚空,他将其定性为综合批评能力的萎缩.这并非针对某位具体的批评家,他所指涉的是诗歌批评的群体表现.相比较来看,这也不是批评家的个人问题,尤其是经过科班训练,年轻的诗评家会更富有理论深度和知识优势,何以会出现“衰退”?这必然涉及到诗歌批评的环境、机制和评价体系.

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些状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职业批评在当下的乏味和无力.一方面,媒体批评的强势介入,对职业批评的冲击非常大,作家和诗人们可能更青睐文化记者的报道,它带来的是更快捷、生动、有效的宣传;另一方面,职业批评的学术化转向,导致批评家们在“项目化生存”的板结体制下,很难找到批评的纯粹性,这也就让阐释性批评渐渐丧失文学的活力和美感,而变成了批评家某种个人学术理想的枯燥演绎.当然,这只是批评现状的两个方面,还有更多其他原因也会导致批评愈来愈缺少品格和质感,从而沦为当下学术体制的附属品.批评一旦沦为作品与体制的附属品,它的牵强必然会引起诗人与读者的不信任感,这给批评家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促使其反思,另一方面,也就是对批评本身的打击.这一切都表明了当下诗歌批评的失效:当诗人们需要与文本相关的细读式批评时,批评家们却都热衷于归纳、总结和写诗歌史;而当媒体批评因大众化而丧失批评的*底线时,批评家们应该发出不同的声音,但读者看到的却是他们和媒体批评的某种合流.

真正有立场的诗评家,似乎应该与喧嚣的媒体批评保持距离,这样或许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诗歌内部所存在的问题.在网络时代,媒体对诗歌的批评只能作为我们全面认识诗人写作的一个参照,而不能将其当作评判和遴选的标准.众声喧哗的网络批评意见,确实扩大了诗歌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它直接体现为审美的多元化,从而打破了诗坛二元对立的格局,各种不同的诗歌写作风格,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平台与阵地.相应地,诗歌的丰富性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把握,这对于批评家来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即诗歌评判的标准问题.几乎所有的批评家都面临一个问题:选择好诗的艰难.标准到底在哪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持续了新世纪以来的这些年,几代诗评家都曾参与其中,但最后仍未获得一致的结论.当然,在对诗歌标准问题进行探讨与界定的过程中,却牵扯出了当下诗歌批评精神的问题,它要求批评家打开眼界,拓展视野,以更具时代性的美学来解析诗歌文本.其实,这里面暗含着一个问题:我们的诗歌批评精神自觉也很匮乏,它与诗歌批评的技艺和文体意识一样,也遭遇了长期的缺席.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除了个案批评与文本细读之外,当下诗歌批评大都表现为现象性揭示、总结性研究、归纳与概括性批评.跟着诗人一起炒作概念,随大流地热衷于简单的代际划分,这些都是停留于表象的批评,连批评家自己都不满意此举,更遑论他人对其产生兴趣.诗歌批评给人带来的不信任感,正是其病症所在,它预示着一个前提,即批评家的自由精神与独立性,对于当下的学术评价体制来说,也是他们的软肋甚至痛处.批评独立精神的丧失,会引起批评价值观的混乱,这也是现在何以会出现那么多应景批评的原因.多数“人情评论”都大同小异,对一个诗人的阐释,也可用到另一个诗人身上,这种万金油式的批评,同样也让少部分有良知的诗评家们蒙羞.在我看来,当下诗歌批评所面临的困境,也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失衡,且有连带效应:评判上的简单化处理,会引起审美上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判断,必会无意间消解诗歌的丰富性;如果消解了丰富与复杂,又对深度、高度与广度产生排斥,所有言说都围绕着一种自我辩护,难免就造成眼界的狭隘,表达上的空洞,以及价值观上的虚无.这些大都可归为一种结论,即诗歌批评家们需要有更宽广的审美视野、更内在的问题意识和更精准的批判性,唯有以这些标准来要求自己,批评的及物性才会成为可能.否则,空对空的批评,还是会让批评陷入恶性循环当中,终究也难以走出困境.

诗歌论文参考资料:

诗歌刊物投稿

投稿诗歌

诗歌投稿杂志

诗歌月刊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结论:论新世纪诗歌批评文体意识重建为关于诗歌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诗歌大全100首 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