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潘耀明论文范文资料 与潘耀明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潘耀明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2

《潘耀明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关于免费潘耀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潘耀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我生于1970年代,我們这一代内地人,是在香港文化的哺育下长大的,读香港武侠言情小说,听香港粤语流行歌,看香港无厘头电影.香港在整个当代华人圈,贡献远胜于任何一个城市.她是封闭年代通往世界的窗口,是开放年代搭往外界的桥梁.

香港的报纸杂志,读者的定位很明确.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体系一直面向知识分子,是香港三大报业集团之一.可以说,香港的知识分子没有不读《明报》的,而作为明报的文化品牌象征—《明报月刊》,更是广受知识阶层的推崇.《明报月刊》屹立香江51年,一半时间由总编辑潘耀明先生掌舵,成为海内外华人作家、学者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

6月9日的下午,我在位于香港岛柴湾的明报工业大厦16楼采访了香江文化名人潘耀明先生.潘先生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既亲切又陌生的香港.如果说,香港遍地是黄金,那么,潘先生这一代人,就是香港的宝贵财富.

Q&A C-蔡玄晖P-潘耀明

进入报业,从低做起

C:潘先生您好,谢谢您百忙之中接受访问.您10岁移居香港,请问当时香港社会是什么样的?

P:我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乐峰镇湖内村,两岁时被卖给我的养母.因为我的养父在菲律宾,50年代有个侨眷新政策,所以1957年我10岁时得以跟从养母来港.

当时的香港较落后,环境也差,当然我的家乡更穷.来了香港后,养母和我租了个小板间,只有一张高低双架床.房间没有窗户,为了通风,板墙没有隔到头,站在上铺,就可以看到隔壁房间情形了,没任何隐私.房间租金60元,养母是文盲,剪线头一个月也只能赚到60元,只能靠在菲律宾的养父每月寄150元来.可是这150元,其中的100元要寄回乡下给我的外婆.我们只能节俭度日,买隔夜面包当早午餐.假期我会找些诸如穿塑胶花、夹拉链头等活帮补家用.那时,香港还很落后,香港的经济是伴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才起飞的.

C:我还一直以为香港的经济腾飞是从60年代就开始了呢.那您到了香港后,是如何完成学业的呢?

P:这个问题讲起来一肚子苦水啊.我在内地时读书晚,10岁才读一年级.来了香港后,这个年龄应该读三年级的,所以被逼着去考,结果中文没问题,数学没过关,必须留级.我只能换另一家学校读.大概一两年才调整过来.当时住在港岛高街,每天就靠走路到罗便臣道上学.

我喜欢看书,经常去家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后来,开始尝试写点东西投稿,赚到一些稿费.慢慢地,我就把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都看完了.我中学时读的是汉华中学.当时类似汉华中学的毕业生没人请的,一般都由学校介绍到爱国公司工作.我中一到中五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毕业的时候刚好是1966年,我只能自己找工作,最后在《正午报》找到实习校对的工作,从最低做起,校的是澳门赛狗成绩表.

从复杂的历史中走来

C:从此您就进入报业工作,和文化事业分不开,一直到今天.能否介绍一下那个年代香港的文化形态?

P:是的.五六十年代,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都在传媒、出版投下很多资源.例如友联出版社是美资的,三联出版社是中资的;《中国学生周报》是美资背景的,介绍西方新文学写作手法,《青年乐园》则是中资背景的,1967年被政府关闭了.各方都在香港办文化出版刊物,无形中提升了香港文化水平,造就了香港文化的繁荣.60年*始,香港掀起文学潮,本土文学兴起.大、中学校纷纷成立文学社,自己油印、装订,再互相交换阅读.

我品学兼优,又有办报写稿经验,本来应该一毕业就能成为记者的,但却只能从最低做起.我能够很快转型记者,和1967年“反英抗暴运动”有关.因为经常有 件,很多记者不敢上,我们的老总问我敢不敢,我就去了.那时候已经无法从政府申请到记者证,所以我是无证记者.这场运动把整个社会都卷进去了,律师、 、记者等等,导演严浩当时也参加了“反英抗暴”.后来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英方改变管治方式,香港从此走向开放.潘耀明说:“香港虽然读者不多,市场很小,舞台很小,掌声也小,但辐射面很大.” 摄影/周昊天

C:这段历史民间众说纷纭.

P:我正在准备整理这段历史.我还做了个《青年乐园》专题.美资支持下的《中国学生周报》研究的人多了,但和它抗衡的《青年乐园》却少有人提.60年代是香港传媒业的顶峰时期,很多报纸销量很好.全港销量最大的报纸是《香港商报》,足有20万份,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就是在《商报》上连载的.

研究新文学,连通内地作家

C:您不像一般报人,办报之外还做了很多文学研究.这是为什么呢?

P:我只对两种事物感兴趣,一个是人,一个是旅游.当时在我们报刊写稿的曹聚仁先生曾对我说:年轻人要有目标,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课题,长久留意下去,就能够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这句话,我一直在践行.

我中学时就看完了新文学作家的所有作品,对他们很感兴趣.但这些作家消失了近20年,市面上存在的都是旧资料,很多还不准确,有很多传言.所以我一直对他们很好奇.50年代香港撰稿者多是南来作家,也有来自台湾、海外的.但大陆的少,《明报月刊》登过无名氏作品的连载.

后来我到70年代初吴其敏创办的《海洋文艺》工作.《海洋文艺》有中方背景,内地改革开放不久,我们就马上和这些作家联系上了,写信来往,核实资料,甚至上京拜访,其他媒体接触不了的.例如1978年艾青刚从新疆石河子回来,还没摘掉“ ”帽子,我就得以进京拜访他了.又如钱钟书先生,唯一公开接受访问的,就是我.大概因为我看过他们的作品,对他们有基本的了解.后来我又帮他们出书,我自己也出了本《当代大陆作家风貌》,向海外读者介绍大陆作家.台湾地区和韩国都引入版权.这是我所说的对人感兴趣的“人”.

潘耀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潘耀明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为关于本文可作为潘耀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潘耀明让女星起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