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学术腐败论文范文资料 与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和防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术腐败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4

《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和防控》:此文是一篇学术腐败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提要:学术腐败犯罪是在学术活动领域中,拥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个人或集体为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体利益,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实施权力交易或者权力滥用,严重侵犯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行为.学术腐败犯罪的本质属性是学术权力物化.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高校学术权力交易性、高校学术权力庸俗化以及高校学术权力垄断性等四个方面是高校学术腐败犯罪频发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建立学术与行政相分离制度,完善学术信用体系,建立法律惩戒机制等措施,能够对高校学术腐败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术腐败;犯罪现象;犯罪原因;防控对策

一、学术腐败犯罪定义与特征

腐败作为一个在学术语境、媒体语境、政府文件以及民间语言中都高频率出现的词汇,逐渐出现了其含义泛化的迹象.何为腐败?美国经济学家哈耶克根据权力的本质来界定腐败,指出腐败是一种强迫我们的意志服从于其他人意志的权力,一种利用我们对抗我们自己的意志以实现其他人目的的权力.从权力的角度把握腐败的内涵,抓住了腐败的实质.严格来说,腐败犯罪并非法律上的专业术语,只是社会上普遍认知的观念.腐败犯罪的概念,并不是“腐败”与“犯罪”两个概念简单的相加,也不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专属罪名,而是我国法学理论研究语境下出现的一个词语.腐败并不等同于腐败犯罪,只要当它在法律上被认定为犯罪时,才能从一般的文化现象或政治现象转化为法律规制的对象,变成一种特定的法律现象——即腐败犯罪.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学术失范也应当加以区分.学术失范主要是学者违背学术规范所犯下的技术性过失.学术不端是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完全是学术权力异化的产物,是利用手中的行政或学术权力获取私利,而后者不涉及任何权力关系. 因此学术腐败犯罪可定义为在学术活动领域中,拥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个人或集体为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体利益,违反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良知,实施权力交易或者权力滥用,严重侵犯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行为.学术腐败犯罪与经济腐败犯罪相关联,是因为犯罪主体往往将学术权力进行交换,并赋予了经济利益的色彩,因而,学术权力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权力.学术腐败犯罪通常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主体的公职性

学术腐败犯罪现象主要发生在教学、科研及其他事业单位,尤其以高校最为突出.由此可见,公职性是这一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所谓公职性,即腐败的主体具有公职人员的属性,也就是法律赋予、国家授予、公民选举或者企业约定或者给予的行使某种权力的公职人员.而本文主要以高校的学术腐败犯罪为研究对象,其中主要学术活动主体包括教师、科研人员、理论工作者、学术团体负责人或拥有学术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的个人或集体.

(二)行为的涉权性

涉权性,顾名思义,即腐败总是与权力相联系,而学术腐败犯罪主体不当行使的正是学术权力.伯顿·R·在其著作《高等教育系统》中指出,学术权力是指学者、专家及其组成的学术机构所拥有的权力,构成学术权力的基础是专家或学者拥有的科学真理、专业知识和学术专长,学术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也主要来源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学术腐败活动中,学术权力是核心要素,权力异化的过程也就是腐败产生的过程,而学术腐败犯罪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是学术权力的物化现象.

(三)目的的利益性

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即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人的理性,以及成本效益理论来看,学术腐败犯罪的成本极低,包括犯罪主体的直接投入和犯罪发生后所需承担的责任.2015年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虽然学术界和媒体对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不绝于耳,但相比公务员,学者腐败的机会成本则低得多.他们的不端行为即便被媒体,很多时候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学术腐败犯罪后的效益主要来自经济上的财富,为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体利益等.

(四)后果的严重性

首先从道德层面而言,学术腐败犯罪败坏学界风气,影响学术界的声誉.追求真理是每个学者的使命,但是学术腐败的犯罪分子为一己私欲,让本来纯净的学界不再纯净.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学术腐败犯罪浪费学术资源,阻碍科技进步.通过学术权力物化所产生的各种所谓科研成果,不具有真正的科研价值,既浪费了学者、学界本身的创造力或精神产品生产力,又浪费了国家社会投入学界的大量社会资源,其结果必然是严重破坏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原创力,妨碍整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步伐.再次从学者成长角度而言,优良学者在存在学术腐败的的环境中容易遭到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理论就是有力的说明.学术腐败犯罪一旦以制度化,病毒式的方式存在于高校学术领域,如果不加以以根除,就会让整个学术环境更加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学术大师,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仍无法得到合理的回答.

二、学术腐败犯罪现象类型化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鲜有对学术规范问题的关注,更没有“学术腐败”的提法,但从 90 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学术界的学术规范问题,并引发了一场“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随着对问题讨论的逐渐深入,涉及了更深层次的学术腐败问题的探讨.自20世纪 90 年代末期,确切地说是从1999年开始,高校的学术腐败犯罪开始大面积爆发,并向高校各个部门渗透.其中轰动一时的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英旭的落马,让公众窥见了高校学术腐败的冰山一角.目前高校腐败犯罪有三大类,经济腐败犯罪、行业腐败犯罪与学术腐败犯罪.其中备受人关注的学术腐败犯罪现象愈演愈烈.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学术腐败+犯罪”为关键词搜索,共有81,394条记录,足见学界对此关注度不断增长,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术腐败犯罪的的爆发式增长.通过对学术腐败犯罪进行类型化的分析,更能发现其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学术腐败论文参考资料: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学术杂志社

英语学术论文

学术期刊数据库

著名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论文

结论: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和防控为关于学术腐败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学术腐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