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青蒿素论文范文资料 与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青蒿素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5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青蒿素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共同分享该奖项.幸福总是来得这么突然.屠呦呦当晚在家中通过电视新闻才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一时间,向老人祝贺的、采访的电话已经打得发烫了.老人听力不是很好,接受采访时往往向记者的方向前倾身体,专注地望着记者的眼睛.“获奖,有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一)17个字给世界一个惊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的当天下午,一则“热烈祝贺北大校友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消息就迅速在多个北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学系,选择当时一般人不太了解的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属于西医,单位送她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那时,屠呦呦自己也不曾想到,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日后发现青蒿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病原疟原虫是一种真核生物.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美、越两军苦战在亚洲热带雨林,疟疾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

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就研发抗疟新药问题作出批示,并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内特设“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要求要调动全国的力量,大打一场研发抗疟新药的战役.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课题攻关组组长,参加“523”项目,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此时,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带领小组开始查阅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编成《疟疾单秘验方集》.她从集子里筛选了一批方药做鼠疟的实验,可惜试过一批又一批,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屠呦呦说,当年研究的难点在对青蒿科属的选择上,到底应该是哪种植物、提取方法上也需要突破.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一天,屠呦呦重新读到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时,其中一句话猛然提醒了屠呦呦:“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这17个字给了屠呦呦灵感:浸泡、绞汁?干嘛不用水煎呢?是否害怕水煎的高温或酶的作用,破坏了青蒿的疗效?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于是,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冷浸法处理青蒿,然后将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疟的小白鼠,发现对鼠疟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结果让屠呦呦非常兴奋,证明低温提取是保障青蒿疗效的一大关键.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屠呦呦和她的课题攻关组欣喜若狂.因为这意味着青蒿的提取物统统地杀死了鼠疟原虫,那它极可能也是人疟原虫的克星.

药物的实验必须要反复而又多方面地予以重复.当屠呦呦取来另一批青蒿生药再做实验时,不想疗效却锐减.屠呦呦不得不从生药学的角度仔细地研究青蒿.历经反复实验,最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攻关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最佳的采摘时节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等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等”摸到这些规律后,屠呦呦方知过去人们为什么老在青蒿的门前走弯路.

随后,屠呦呦又把青蒿提取物成功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后者毒性大,而且还没有抗疟的功能,屠呦呦除掉这一部分,由此也解决了中草药含毒的副作用.在证实了中性部分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又做猴疟的实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由于实践工作得不到药厂的配合,屠呦呦只好自己动手,从市场上买来7口大缸,在缺乏通风设备的陋室里,用挥发性很强、具有一定毒性的药剂浸泡、提取青蒿的精华.屠呦呦的老伴李廷钊说:“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团队成员钟玉容肺部发现肿块,切除了部分气管和肺叶,另一位科学家崔淑莲甚至因此很早就去世了.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她只是回家稍作休息,病情一好转就急忙跑回实验室.

1972年3月,按照“523”项目办公室的安排,屠呦呦以课题攻关组代表的身份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抗疟研究大会上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她报告的题目是“用*思想指导发掘抗疟中草药”,当时全场振奋.有关领导当即要求当年上临床,也就是把药用在人身上.

青蒿素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青蒿素之母屠呦呦获诺奖并不意外为关于青蒿素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屠呦呦获奖中科院反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