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工尺谱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工尺谱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21

《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本文是一篇关于工尺谱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的收录折数与具体出目,动态地反映了该剧在不同时期的演出频度、热度与戏曲史地位.各曲谱对《牡丹亭》原作的文字删减与改动,既折射出昆曲的场上特点,又体现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工尺谱中板眼与口法标记的不断密集,则是昆曲唱腔在传承过程中逐渐细化、规范化的具体表现.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的文字删改与符号发展,均以文人传奇的世俗化为方向,最终服务于舞台,适应于普通观众.

[关键词]清代工尺谱; 牡丹亭; 昆曲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031-06

Abstract: The Peony Pavilion written by Tang Xianzu, has always been a work of excellence on the stage of Kunqu Opera.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Kunqu opera, The Peony Pavilion has undergone continuous modification and creation in both literature and art.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music score of The Peony Pavilion has been modified more and moer in long-term Kunqu opera performanc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searches to study the change process of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music score of Kunqu opera.

Key words: the Music Score; The Peony Pavilion; Kunqu Opera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自问世以来,便与昆山腔结缘,成为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作.根据实际演出的需要,《牡丹亭》的改本层出不穷.其中,昆曲工尺谱作为记录昆曲唱腔音乐、曲文念白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实用价值.

一、《牡丹亭》在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的收录透析

在当代昆曲演出史上,《牡丹亭》无疑已经成为昆曲艺术的代表剧目.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戏曲剧目中,《牡丹亭》究竟居于何位?

笔者曾选择清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工尺谱,将曲谱中《牡丹亭》的选录情况统计之后发现:作为一部颇负盛名的传世经典,《牡丹亭》在昆曲工尺谱中的入选折数无法与《琵琶记》《长生殿》抗衡,几乎从未出现在榜首,通常位居第三名.例如,《遏云阁曲谱》的选录折数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琵琶记》24出、《长生殿》14出、《绣襦记》13出、《牡丹亭》9出;《集成曲谱》的前四位是《琵琶记》36出、《荆钗记》28出、《长生殿》25出、《牡丹亭》20出;《与众曲谱》的前3位则是《琵琶记》12出、《长生殿》9出、《牡丹亭》7出.更有甚者,在大型曲谱《异同集》中,选录《牡丹亭》15出,屈居全书的第二十位.

以下,笔者将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八部昆曲工尺谱所收录的《牡丹亭》具体出目统计并罗列:

《纳书楹四梦全谱》中有《牡丹亭》等四剧之全本工尺谱,足见“四梦”在叶堂心目中不可逾越的完美地位.除此之外,《牡丹亭》被各大工尺谱收录的折子戏均未超过原作的1/3.1921年出版的殷溎深《牡丹亭》曲谱,分为上、下册,共收录折子戏16出.《牡丹亭》被广为传唱的剧目大抵不过此数.究其原因,《牡丹亭》虽为明清传奇中首屈一指的扛鼎之作,但将之搬演于舞台,则在结构、音律上,确有自身之不足.一方面情节的枝蔓,使得演出全本必然会过于冗长.《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等关于民族矛盾的出目均不见收录,由此推断,在《牡丹亭》的实际演出中,通常忽略此条线索,而使才子佳人爱情的演绎更为紧凑和集中.另一方面,文词与昆山腔音律之不和,也是限制《牡丹亭》中许多折子戏演唱的重要原因.王骥德《曲律》有云:“临川汤奉常之曲,当置‘法’字无论,尽是案头异书等《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然无奈腐木败草,时时缠绕笔端.”[1](p165)《牡丹亭》瑕瑜互见,文律之矛盾必然使众多曲目易读而难唱.倘若搬演全本,则难以处处尽美.在长期舞台的筛选之下,《牡丹亭》的大量折子戏被淘汰,留存下来的十几出则精打细磨,历经数代改编与润色,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牡丹亭》在曲谱中的再度改编

工尺谱中的曲文、宾白来自文学作品原著,却又与剧作的原文存在许多差异.此类改编绝非一时、一人所为,而是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根据演出需要与观众反馈进行修改,或者接受过文人的指点与曲谱编订者的加工润色,逐渐成为曲谱中较为固定的内容.昆曲工尺谱中的二度改编,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题目变更与剧目拆分.题目既是一出戏的概括,又会被作为演出的广告写在招子上,张贴出来.因此,题目要追求简洁、通俗、醒目,甚至博人眼球.早在《纳书楹》与《缀白裘》中,已有大量的折子戏的题目与剧作原著不同.它们在清代中叶的舞台演逐渐约定俗成.例如,改《闹殇》为《离魂》、改《玩真》为《叫画》、改《仆侦》为《问路》,原题令人费解,修改之后则一目了然.

将一出戏拆分为两出也是曲谱中的常见现象.王季烈先生《集成曲谱·凡例》有云:“本编皆依原本并作一折.惟长剧之为曲子两套者,如《折柳》、《阳关》,《玩笺》、《错梦》等,则仍从俗.”[2]王氏认为,由两个套曲组成的剧目可以拆分,其余则不可,仍应依原著并为一出.按此规律,曲谱中拆《惊梦》为《游园》《惊梦》,拆《幽媾》为《前媾》《后媾》,此二出前后两部分均为情节、音乐相对独立两套曲子,可分可合,符合曲体规律.

工尺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代昆曲工尺谱中牡丹亭为关于工尺谱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工尺谱演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