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文学期刊论文范文资料 与文学期刊和期刊文学观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期刊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5

《文学期刊和期刊文学观察》:本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期刊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文学期刊至少面临两次大的困境.首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大众文化兴起,纯文学式微.文学在经过了新时期初期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和时代的政治风向和大众文化潮流相脱离,从而回到自己狭小的天地中.很多作者基于先锋精神而进行的文体实验和现代主义实践,更是将文学从大众视野中屏蔽,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文学期刊也因此举步维艰.

新世纪之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期刊再次面临困境.各种新式的阅读工具,如电脑、Pad、手机、电子书阅读器等等广受年轻人欢迎,这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有着摧枯拉朽般的破坏.更有某网站的总编断言:报纸将死,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年至2018年下岗.大概每一个从事纸媒工作的人都曾经或正在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纸质阅读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吗?我们是否要在毁灭之前赶快开始自救?凡此种种,文学期刊及其从业者也难以幸免.

在关于文学期刊生存还是毁灭的讨论中,人们提供的生存方案大多是从办刊方向的调整以及经营方式的和时俱进切入;本文力图从刊物内容入手,以近几年文学期刊发表的中篇小说作为观察对象,探讨文学期刊发展的现状,包括文学期刊是否刊登了足以代表当下文学成就的优秀作品?是否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审美阅读体验?是否为这个时 现和培养了未来的大师?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媒介只是载体而已.优胜劣汰的关键是,谁据有这个行业最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内容.纸媒和所有新媒介最终极的对决不是谁占有高科技,而是谁拥有好的内容.刊登代表纯文学发展高度的独一无二内容的作品,这是文学期刊存在的根本.因而,来看看近几年文学期刊都发表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作家带来了惊喜,就并不只是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而且是对文学期刊生存能力的观察.

一、 追求深度叙事

以新视角反思历史尤其是中国的现当代史,对历史进行更具深度和震撼力的重新解读.如何看待历史,尤其是那些由权力话语书写成定论的历史,这是每一个作家终将面临的课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苏双雄领导的“冷战”时代结束,此后一些机密甚至是绝密文件进入解密期,人们对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原本我们被告知的“大势所趋”的历史演进多了不确定性的、盲目的因素,原本被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英雄和偶像也沾染了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坛上应运而生了“反历史”或“新历史”小说,它们一反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模式,以民间视角、边缘人物为切入点,*历史的偶然性,解构宏大历史.余华的《活着》、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等都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

对于历史的重新解读进入到2015年又有了新的气象.“80后”作家蒋峰的《翻案》是这一年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收获,它接续了“新历史小说”的衣钵,对中国现当代历史进行了充满深度意识和反思精神的叙述.《翻案》几乎是由历史间接资料构成的小说,它通过追踪类似于小报花边新闻的詹周氏杀夫案,而牵扯出民国时期的许多掌故,包括张爱玲、苏青、胡兰成的三角恋,为詹周氏辩护、奔走救助的知识分子等,还有在此案中先后出场的上海滩的权贵们.这个故事是真的吗?历史上真的有詹周氏杀夫案吗?作者对那些历史人物的描述符合历史真实吗?这些在阅读之初令人困扰的问题,在小说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变得无足轻重,因为一直潜隐在文本深层空间的意义磁场慢慢辐射开来,它强大到足以将你全部的注意力吸附在作者的叙述本身,而不是所谓的“真实性”.这些半真半假的历史资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反讽,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想要追问的历史真实性.《翻案》翻的自然不只是詹周氏的杀夫案,它要推翻的是我们头脑中的习见——我们固执地以为是正确的那些认识常常不堪一击,它要在历史深处翻出以正义或者真实的名义掩饰的罪和恶.詹周氏的案件对大历史是一个具体而微的象喻,人们对于真相的认知一直呈现出“在路上”的状态:谁是凶手,谁是受害者,常常悬而未决,有时候甚至还会有惊天大逆转.小说结尾处原 副局长的“翻案”更强化了这一点.

如果只停留在“翻案”这一意念的阐释上,那么小说《翻案》只能是内容大于形式的主题先行式的作品.《翻案》的成功之处是写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让真真假假的历史人物变得可触可感,更重要的是小说揭示了人生世事的无常.“无常”或者说飘零的命运感似乎是人存在的基本状态,也很容易被提及和论述,但是真的进入到小说叙述层面,这种命运无常的状态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呈现出来.小说中着墨较多的上海 局副局长,解放后在某镇政府当司机.当年,他曾倨傲地说:“在上海,我说了算”;而现在,他从薛局长变成了薛师傅,但却一直为自己竟然还活着而庆幸;以后,如果不出意外情况,前局长定然逃不脱密集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所以在小说结束的地方,他的不幸的命运才刚刚开始.而当年被判定为杀人凶手的詹周氏,在新社会却生活得很好,最后九十高龄身康体健、儿孙满堂,遥远的杀人案反倒成为她生命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而那些曾经为了她奔走呼吁的救助者们,大多晚景凄凉,甚至于挨不到晚年.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身份的调转、命运的无常理解为另一个层面上的“翻案”,说到底,无论是构成历史还是人生的那些元素一直都在循环重组,并在不同的权力话语下生成不同的意义.

《翻案》的难度在于用人们熟悉的一些历史掌故结构了一篇具有深度空间的“新历史”小说,它在理性层面支持阅读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多重阐释,而在感性层面,它以无常的命运感打动人.它提示我们,成功的创作并不只来自于直接资料,即那些鲜活的现实和创作主体的人生经验,它同样也可以生成于历史的缝隙中——那些道听途说的猎奇新闻或绯闻故事.那些看似现成的间接经验,经过别具匠心的叙述运筹,竟可以释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

另一篇同样具有历史反思意识的小说是王璞的《西湾河》.和《翻案》一样,《西湾河》也是以年轻一代的视角看历史.“80后”甚至“90后”的历史观、世界观固然令人感兴趣,但小说的重点并不是为了呈现新的历史观念,而是在这种观念下被重新打量的具有陌生化效果的历史.这种“陌生化”提示我们,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原来并非天经地义,它在另一种视角下竟然是如此不可理喻甚至滑稽可笑.小说写一个老间谍接受一位杂志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自己在1949年之后的各种奇遇,但老人关于历史的追忆却漏洞百出、难以还原,甚至于令人怀疑他撒了谎.小说中另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是由恋人汤马斯口述的:在“ ”中,出身好的姑父带人冲进农场打死了出身不好的姑姑,而之前他们是那么相爱的一对夫妻,且刚刚生育了一个男孩.女记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质疑:“问一个问题不行吗?比方说,那些暴民怎可以随随便便冲进一所农场想打死谁就打死谁?而且,只是因为对方出身不够好?打死了那么多的人,就没有人来管管吗? 呢? 上哪儿去了?还有,姑父那么爱小姑,还帮她逃去自己老家,为什么突然要出卖她呢?他疯啦等”丈夫缘何出卖妻子?他没有必须出卖的理由啊?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年轻的女记者,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她认为这个故事缺少了真实性.亲历过“ ”的人或者读过一些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人,一定不会质疑这个情节的合理性,亲人之间、夫妻之间互相揭发、告密这样的事情,甚至是不需要来论证心理动机的,因为它完全符合革命至上主义原则.从来没有被洗过脑的女记者是年轻的、幼稚的、缺少历史阅读经验的,但同时在她的视野下,我们再次验证了一件事情,就是人曾经做过多少反人类的事情,残暴到连我们同种同族的同类都觉得是匪夷所思的.《西湾河》是新视角下的历史小说,虽然在叙述方面它可以完善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是在精神层面,它是独立且完整的,作者透过一个年轻女孩看到的历史足可以让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历史.

文学期刊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期刊投稿

电影文学期刊

大型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排名

国外文学期刊

外国文学期刊

结论:文学期刊和期刊文学观察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学期刊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