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隐士论文范文资料 与清家·隐士·玄言诗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隐士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3

《清家·隐士·玄言诗人》:这是一篇与隐士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许询,字玄度,小字阿讷,高阳新城(今属河北)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清淡家、高士和玄言诗代表诗人.他生卒不详,曹道衡先生认为,其生年不早于晋成帝咸和至咸康年间(326—340),约卒于永和年间(345—356)(《晋代作家六考》三《许询》,载《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而张可礼先生则将许询生年具体到咸和五年(330)前后(《许询生年和曹毗卒年新说》,《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世说新语·规箴》第20则说:“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议论更克.”可见许询先于王羲之卒,又《真诰》《书断》载王卒于升平五年(361),许必卒于361年前,则许询享年30左右,与史载其早卒相合.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一百三十五、逯钦立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二作者小传皆谓许为“咸安(371—372)中征士”,并不准确.魏晋名士都喜服食五石散,许询也不例外,而他早亡即可能与此有关.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载:“未得安西问,玄度忽肿,至可忧虑.”“忽肿”可见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参见余嘉锡《寒食散考》“散发后病状及其将息节度之法”,载《余嘉锡文史论集》,岳麓书社1997年版).许询卒后,王羲之先是痛惜亡友,《右军书记》又载:“七日告期,痛念玄度”,“痛念玄度,立如志而更速祸,可惋可痛者.”但从上文所引《世说·规箴》记载可见,许询去世后,王羲之一度对他评论非常刻薄,后来做过丹阳尹的会稽名士孔岩看不下去了,就说明府(王做过会稽内史)以前和王、许交往,情谊很深,他们过世之后,却不能保持友情的始终如一,这是我所不取的.王羲之听后很是惭愧.

许询出身于高阳许氏,为当时的世家大族,高祖父是魏中领军许允,曾祖许猛曾为幽州刺史,祖父许式官至濮阳内史、平原太守;父亲许归以琅玡太守随晋元帝南渡江左,为会稽内史,因此安家于山阴.许询一生未出仕,隐居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和永兴(今杭州萧山)两地.《晋书》未给许询立传,唐代史家刘知幾对此颇有意见,《史通》卷八《人物》:“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桢、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为迂阔者.”许询与晋简文帝、谢安、王羲之、孙绰、刘惔、支遁等名士多有交往,又是当时著名的玄言诗人,“文雅高于扬、豫”,在当时的名士圈子名气很大,其名屡见于《世说》,若不立于《文苑传》,也应立于《隐逸传》.而且其后人在唐代甚为显赫,许询不入《晋书》,实乃《晋书》编纂之疏漏.许询之传略见于何法盛《晋中兴书》(《太平御览》卷五○三引)、旧钞本《文选集注》卷六十三注引公孙罗《文选钞》以及许嵩《建康实录》卷八.许嵩也籍于高阳,应出于对乡梓先贤的敬仰,才为其补一小传.

许询生活的年代,魏晋玄风依旧盛炽,名士们仍耽于挥麈谈玄.许询幼时聪慧颖秀,受到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他从小即显出清谈家的犀利谈锋,《世说·文学》第38则可见少年许询的意气:

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于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至相覆疏,王复屈.许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

王苟子,即出身于琅玡王氏的王修(334—357),也是当时清谈场上的名士,13岁就著有《贤人论》,名士刘惔读后称赏不已.许询对别人将他和王修相提并论,很不以为然,遂找机会与其一决高下.《世说》记载的这次许、王两位少年的辩论颇有意蕴,形象地展现了魏晋清谈的场景.从辩论双方可以互换辩题也可见当日清谈形式之多样.虽然许询两次执理皆胜,但此时的清谈越来越像名士的装饰品,不再求所谓“理中”.“理中”是魏晋清谈时的理想境界,《世说·赏誉》第133则注引《王蒙别传》云:“蒙性和畅,能清言,谈道贵理中,简而有会.”“理中”意谓清谈之语正与理合,而无多闲辞,使人心服口服(参见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少年许询的名士派头十足,但似乎风度不够,其于对手“苦相折挫”,逞强好胜于斯可见.虽然不是“求理中之谈”,即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胜;但少年时代许询锐利的谈锋,为他后来成为清谈名家奠定了基础.他的清谈天赋,长大后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晋中兴士人》说:“许询能清言,于时人皆钦慕仰爱之.”(《世说·言语》第73则注引)他成了清谈场上的高手.

上文中的“支法师”,即当时高僧支遁(314—366,字道林),他与许询关系介于师友之间,许询也多次与他谈玄论佛: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注引《高逸沙门传》曰:道林时讲《维摩诘经》).支通一义,四坐莫为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世说·文学》第40则)

《高僧传》卷四《晋剡沃洲山支遁传》中有相似的记载:“晚出山阴,讲《维摩经》,遁为法师,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人咸谓询无以厝难,询设一难,亦谓遁不复能通,如此至竟,两家不竭.”这两则故事所记清谈的场所不同,但故事的场景基本相同.前者中的“会稽王”即后来的晋简文帝,他也是清谈的爱好者.“法师”是清谈中的主讲人,而“都讲”则是掌问难之人.这则故事虽然发生在1600多年前,但其中展现的清谈的程序、内容、过程,以及听众的反应皆值得玩味.这里刘孝标特别注出所谈为《维摩诘经》,别有意味.《维摩诘经》在六朝士人中极为流行,其宣扬的“在家居士”的观念很符合魏晋名士的出处观;更重要的是维摩诘亦是一位辩论的高手,《维摩诘经》卷二《方便品》称他“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参见孙昌武《六朝名士与维摩诘》,载《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第四章《清谈的历史还原》,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古人所绘的维摩诘画像就是一位手执麈尾的名士形象.果然是棋逢对手,史料没有记载这场高峰对决的结果,但胜负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支遁与许询的唇枪舌剑,不但给听众以思想与语言冲击,还带来了知性与哲思的享受,更是一场美学与精神的盛筵!一场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关联的玄言清谈,能让主客都达到“莫不抃舞”的状态,可见两人的清谈达到了一种艺术境界.后人对这次清谈史上的胜事雅咏不辍,如贯休《禅月集》卷十九《蜀王入大慈寺听讲》:“只缘支遁谭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

隐士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清家·隐士·玄言诗人为关于对写作隐士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隐士者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