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冠盖论文范文资料 与东来冠盖向燕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冠盖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9

《东来冠盖向燕都》: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冠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朝鲜诗人金昌业的《老稼斋燕行日记》,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作者随朝鲜使团出使中国为背景,再现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风貌和宗藩外交制度下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和差异.作品以写实笔法描绘出“辽东—山海关—北京”驿路上的中国北方生活图景,其中对外交仪节的记录、风物民俗的观照,以及文化交流的叙述,均透过“他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完成,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深入研究18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了解中朝文化交流实况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18世纪 中国 《老稼斋燕行日记》 朝鲜诗人

金昌业(1658—1721),字大有,号老稼斋,朝鲜王朝后期诗人、书画家.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金昌业跟随长兄金昌集前往中国朝贡.在为期五个月的行程中,金昌业多方游历山川名胜,见证了中朝两国外交仪节和文化交流活动,“所经山川关防,人民谣俗,碑版书籍,器用制造,靡不经心籍记”{1},最终根据履迹异国的见闻随感撰写了纪行名篇《老稼斋燕行日记》.此书共九卷,通篇以汉字撰写,包括总录和日记两部分,通过“他者”视角再现了康熙末年上至帝王权贵,下至庶民百姓的独特社会景观,是域外汉文学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拟从外交仪节、风物民俗和文化交流几个层面进行阐述,逐一展现《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18世纪中国映像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一、中朝外交仪节的记录

明清时期,朝鲜王朝和中国保持着典型的宗藩关系.作為中国的藩属国,朝鲜每年都会派遣使节前往宗主国朝贡,使团重要成员多以诗歌、日记、杂录等形式记录使行历程和异国见闻,作为日后向朝鲜国王汇报的文字凭证或私人*的游记作品.此类“燕行录”规模可观,文辞典雅,不仅极大丰富了朝鲜汉文学的内涵,构成朝鲜士大夫了解中国社会的主要渠道,也保存了研究明清社会风貌的一手资料,弥补了中国官方史料对中朝宗藩外交细节语焉不详的缺憾.金昌业天赋禀异,早年考取进士,“以政事才,见推昆弟间”{2},但他厌弃官场倾轧,追慕彭泽遗风,终生躬耕于山林郊野,以诗酒书画自娱.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长兄金昌集被任命为冬至谢恩正使,即朝鲜赴清使团的领衔官员,事务繁忙,责任极重.金昌业念及兄长年迈体弱,主动请命随行,次年三月回国.游历中国期间,金昌业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超然的人生立场对中朝外交仪节进行了冷静观察和思索,真切还原了“万邦来朝”盛况下清王朝呈现出的大国气度和威仪.例如,在《老稼斋燕行日记》的“总录”部分,金昌业以时间为序,分别对出使中国的例行程序和实施方案详细介绍,开宗明义地针对使行过程做出概观陈述.如“一行人马渡江数”一文,简要交代了此次出使的目的、人数,以及每位使团成员的姓名、官衔、职能等;“凤城、沈阳、山海关、北京所用礼单人情都合数”一文,记载了朝鲜使团途径重要关隘时打点中国官员的礼物数量、品种等,如写到此次出行共消耗“青黍皮二百七十七张,小匣草二千四百二十四封,钿竹二百二十个等”{3}可知笔墨纸砚、折扇鞘刀、烟草竹具等是朝鲜使臣馈赠中国官员最常见的礼物;“赍回物目”一文记录了清朝官方对朝鲜使臣的回馈物品,如写到此次燕京之行,中国政府对朝鲜国王的回馈品包括彩段、银子、骏马、玲珑鞍等,对上使、副使的回赠包括大段、银子、黄绢等,且每件物品的数量、品种均有清楚说明{4};“入京下程”一文则记载了抵达北京后,清朝政府为朝鲜使臣提供的食宿待遇:“顺治以后,户部供粮料,工部供柴炭、马草、器皿,光禄寺供各样馔物.等使臣每日各水稻米二升、鱼三尾、豆腐二升、腌菜二斤等”{5}均记载翔实,而这些细节性的描述在中国官方史料中是难得一见的,以独特视角为宗藩体制下的中朝外交礼仪和经济往来研究提供了有益资料.

除“总录”中的概述,金昌业还以日记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以中国官员和朝鲜使臣为主体的两国邦交活动,使我们对东亚宗藩秩序下的清朝和朝鲜外交程序有了深刻认识.凤城位于今辽宁丹东,是朝鲜使团渡过鸭绿江抵达中国的起始站.依照惯例,朝鲜使团需获得中国官方认证,方可通过栅门进入凤城,这种仪式性的外交活动象征着朝鲜使团踏上了燕行朝贡的关键一步.关于这段经历,金昌业在日记中写道,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二十七日,朝鲜使团抵达沙屯站露宿,随即派遣翻译官前往凤城,通报使团的行程安排.次日午后,凤城守卫开启栅门,“衙译吴玉桂、徐正明两人使从胡持方席来谒于两使臣,使臣坐而见之.两胡退,和章京、麻贝、甫十口辈列坐于相望处,于是各给礼物,馈烧酒、药果、干雉等物.等清将二人在栅内点人马以入,以清将坐路旁,三使臣引轿从其屋后而行,余同译辈步而过”{6}.这段文字生动地回顾了朝鲜使团由露宿野外、翻译交涉、申请入境、打点官员、接受检查,直到顺利通行的全过程.此外,金昌业还细致地描述了朝鲜使臣和沈阳、山海关等重要驿站的地方官员开展外交活动及馈赠礼物的情况.由此可知,在两国“册封-朝贡”关系的制约下,尽管清初近百年间,朝鲜君臣始终难以平复明朝灭亡的遗恨和奉“夷狄”为正朔的羞耻感,但出于弱国寡民的被动地位和现实利益考虑,在外交形式上,朝鲜王朝依然对清朝秉持低姿态的“君臣之礼”.结合时代背景和两国特殊关系,朝鲜使臣一路多方“打点”的无奈之举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对中国地方驿站的情境叙述,金昌业还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朝鲜使团在北京参和的外交活动.十二月二十七日,使团抵达终点站北京.翌日清晨,使臣前往礼部呈递咨文.金昌业在日记中回忆当时的场景:“通官引一行坐月廊.移时,汉尚书一人、侍郎一人来,立正堂南向.前置一桌,三使臣诣桌前跪.上通事两人奉表文跪进,上使手推之,令置桌上,退而立.”{7}文章虽着墨不多,却用语精妙,连用“坐”“诣”“跪”“推”“退”几个动词将朝鲜使臣前往礼部呈递咨文的举止仪态描摹得凝练传神,以白描手法将使团抵达北京后的首轮交接仪式表述得具体入微.每逢元旦,朝鲜使臣都要随同文武百官和其他藩国使节前往太和殿向皇帝朝贺.定鼎中原以来,清朝皇帝尤其重视新年盛典的仪式感,对各国来使礼遇有加,以彰显万邦朝宗的大国气象.对此,金昌业体察和叙述得极有层次.日记首先提到新年伊始,清朝译官来到会同馆敦促使臣梳洗准备,并手持灯笼引领使臣前往太和殿,殿内文武分立两厢,“班列严肃,不闻喧哗之声”.等待期间,译官以清茶、酥油茶款待使臣.晨曦方至,钟鸣不绝,但见康熙皇帝乘辇而来,“仪仗自端门入,其数不多.先过曲柄黄雨伞,又过交龙旗十余,而持旗者皆骑一旗,似领一队兵,而远莫能数.旗至左右,鼓角一时齐鸣.鼓甚壮,动地乐声乍高乍低,乍缓乍急,有曲调,而和我国军乐异.等百官出自左右月廊,至午门外东庭跪而叩头,盖先贺皇太后云.礼罢,引百官入左右掖门,门在午门东西,东班从左掖,西班从右掖.使臣亦从西班而入”{8}.两段文字中,金昌业娓娓道出了御驾亲临时,皇家仪仗队的规模、序列、鼓乐,以及文武百官朝贺仪节、行次等,以视觉、听觉等角度的切换还原了朝臣恭迎圣驾时的隆重场面及一系列清代宫廷礼仪,以异国人的身份亲历并保留了这帧历史影像,为清代皇家习俗和宗藩外交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冠盖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东来冠盖向燕都为关于冠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冠盖满京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