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态文明论文范文资料 与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态文明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08

《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关于免费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生态文明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特征是,以全新的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促进现代工业文明向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方向转型和发展,从而使人类社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从物质层面讲就是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其中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统一的结合点.从文化层面讲就是要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民间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转向提供前提条件和精神支撑.从制度层面讲就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为准则创建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运行新机制.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狭义的讲,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道德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针对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人们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由此生态道德成为道德范畴中具有特殊涵义的一部分凸显出来.生态道德的核心在于:要求人们将大自然的各个部分,生态系统各个环节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给予道德的尊重和珍视.它包括应当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不随意损害生命和自然界;反对掠夺性开发资源.如果我们有了基本的生态道德修养,那么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行动就超越了追求政绩的功利性而实现“仁民爱物”的道德践履,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

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单纯追求GDP,造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带来人自身内心的挣扎与迷失,引发了普遍的道德失序.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价值观出现偏离,将经济价值唯一化、自身利益超自然化,却逃避了对生产活动负效应的自责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当领导者为追求政绩只顾眼前的经济增长,当普通人为改善生活遗忘生存之本时,这种合力带来的是无所顾忌地恣意向自然索取和把大自然看作是排放废物的垃圾场.当我们回望天空雾霾霭霭,大地满目疮痍,反观自身内心荒芜,疾病重生时,每个人都应该追问,我们对自己的无机身体——大自然做了什么,谁之过?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价值观上有所改变,生态道德建设不可或缺.

我们需要对中国传统生态道德有所传承.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思路,它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看作相辅相成的关系,以人地、天人的完全和谐为最高理想.儒家从孟子的“知性则知天”到宋代张载的“民胞物与”,以及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仁民爱物”,都体现了尊重和关心所有生命的生态道德.道家以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为代表,向往的人类生活环境是顺应自然,取消人为干预的“天和”与“天乐”.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吸收西方生态道德文化.对于西方生态道德文化应该抱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那就是:辨同异,分优劣,定取舍,致交融,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使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更丰富、更发展、更繁荣.1915年法国思想家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的*学,在他看来,不懂得敬畏生命,人类就会陷入盲目的利己主义之中.能够敬畏生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关爱、体验和感悟,使人的存在获得了一种比其他生命存在更宽广的纬度,使人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存在,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赋予人的生命本质以更高意义.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对待所有生命都应持敬畏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别于宗教信仰,他只是一种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品质,引导我们过一种真正*的生活.

生态道德建设既需要对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也需要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创造与创新.针对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特点,需要对其导致的深重环境危机具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家园情怀,赋予生态道德以新内容.

借助于儒家“天人合一”的环境*资源,我们需要文化自觉,使传统农业文化获得后现代意义,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儒家哲学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建立起推己及人的社会*秩序,相应地也建立起“民胞物与”,推人及自然的*秩序.要以诚待物,以仁爱物,“人所不欲,勿施于物”,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传播和树立“回馈自然”的生态补偿*,意思是说,“向自然索取要回馈自然和补偿自然,污染了环境要进行治理和净化,透支了自然价值要给予生态补偿”.这是应对生态危机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寻求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对自然的责任*.我们只有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才会有适合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道德文化的影响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它不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现实的教化活动.生态道德文化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种软实力,应加强生态道德文化在文化教育中的比重,提高公民的素质.教化是一种行动,目的在于化人.如何有效实施生态道德教化,达到化人、化己的目的,需要在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弘扬生态道德文化,起到宣传教化的作用.诸如,通过对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讲解介绍,传递生态道德文化,传播农业社会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崇尚自然的生态道德意识;重温古今中外体现“生态道德”的文学艺术作品,提升生态道德修养,例如辛弃疾的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从生态学家的眼光看,诗中的描绘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平衡和谐、有机运行着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作为天体存在的星、月,有作为天气存在的风、雨,有作为大地存在的山、溪,有作为植物存在的林木,有作为动物存在的鹊、蝉,当然,其中也有着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茅店、小庙、村路、板桥、稻田,但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详、温馨、优美,如同海德格尔说的,这是人在自然中诗意的栖居.与此同时还要以强化法规执行力助推道德建设.在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的过程中既是普法,也是在教化人们守法.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震慑作用同时也可以内化为教育作用,但前提是需要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使制度规定对道德教化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致公党常委、北京市委主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生态文明论文参考资料:

生态文明的论文

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结论:生态道德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生态文明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生态文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