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王振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王振义让癌细胞学好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王振义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2

《王振义让癌细胞学好》:这是一篇与王振义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医生是一个需要有高尚职业精神的行业,是一个最要强调“德”的工作,所以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医德,让学生在未来走上医疗岗位时,能够把解除病人的病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作为最大的乐趣和安慰.

—王振义

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率先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肿瘤治疗的全新方法—用药物使癌细胞“弃邪归正”向良性转化变成正常细胞,救无数白血病人于生死一线,是拿过除“诺贝尔”以外所有国际重要医学奖项的准“大满贯”科学家.

如果不是事先知晓,谁也看不出王振义院士已是91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活跃、语如钟声.他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更是一位教育专家,培养了一批批世界级人才.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赛娟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973”首席科学家陈国强教授等王振义教授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他说:“不求上进的老师培养不出好学生.”88岁高龄时,他还走上讲台,为瑞金临床医学院三年级医学生上了《内科学》的第一堂课.

四十载挑战白血病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连续剧《血疑》风靡中国的大小黑白电视机,无数观众在嗟叹生死不渝爱情的同时,也刻骨铭心了一种极为可怕的不治之症—白血病.直到现在,一些黔驴技穷的编导没“招儿”时还会让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得上这种“血癌”.

其实,几乎就在《血疑》让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女主角被白血病折磨得一集不如一集的同时,王振义用自己独创的方法救治了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病人.同年,一共有24位这样的患者硬是被他从死亡线上给救了回来,病情迅速好转.

白血病已令人绝望,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是其中最凶险的一种,相比其他血癌类型,虽然它发病率并不多,但发病急骤,恶化速度惊人,死亡率很高,通常从发病到去世不过一个星期,甚至只有两、三天,根本不给医生留一点时间和机会.此病的起因,源于患者体内本该正常发育成长的白细胞突然“不想长大”,闹情绪、搞罢工,导致出血、高热等症状,使得病人抵抗力大大降低,最终走向死亡.从1978年起,这种病魔被王振义当作了瞄准的一个靶心.

1985年某日,一位生命垂危的5岁女孩从浙江家里被送进上海儿童医院:高烧不止、口鼻流血、内脏多处感染,已气若游丝,每一分钟都面临死亡等她所患的正是令人胆寒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当时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在这家医院任儿科血液病科医学顾问,白天与主治大夫诊治了这个病孩,晚上回家与时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的丈夫讨论该怎么办.王振义彻夜未眠,最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给病人口服“全反式维甲酸”.

这种药原本是用来治疗皮肤病的,但王振义团队包括研究生已做了多年实验:在显微镜下清晰看到,大量急性早幼粒细胞在这种药物的作用下,居然奇迹般地“学好”,变成了正常发育的细胞.“既然已束手无策,病孩必死无疑,为何不试一试这种药?”王振义大胆设想.

以往,白血病治疗基本采用化疗,可它在杀掉白血病细胞的同时,正常的细胞也会受到损害,更损伤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病很难根治.1959年,35岁的王振义便开始向白血病宣战.在那个举国“大跃进”的年代,他喊出了“三年攻克白血病”的口号,没日没夜地守在医院专门腾出的一个收治白血病病人的病房里.其医疗小组陆陆续续收治了60多位白血病人,均做了化疗,都变成了光头.

“短短半年,由我负责的这60个病人,一个都没救过来—作为医生,刺激实在是太大了!”尽管这不能算是王振义的错,但一个个逝去的生命成为他心头永远的伤疤,无论何时提及,都令他觉得很痛.这也令他对化疗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他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思路去对付血癌.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启示下,他率领曾“完败”于白血病的研究组起步“改造”其细胞的征程.

在国家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主任的王振义终于从“迟到”的外文期刊里见到了科学的依据:以色列专家1972年已在小鼠实验中证明,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由此,他明确提出了对癌细胞“诱导分化”的设想:应用某些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诱导其正常分化发育,不要疯长,不再到处乱窜破坏其他组织,向良性转化,变成正常细胞.

“要知道,肿瘤细胞也是人自己的细胞,并非从外边‘注’进来的,其实就像自己的孩子中有一个变坏了,家长是打他呢,还是教导他?过去的治疗方法就是使用化学药物毒死它,正常细胞也因之受到严重的损害.‘诱导分化’就是劝导他不要做坏人,弃邪归正.”王振义解释道.

研究组将“诱导分化”的技术路线确定为对白血病研究与治疗的主攻方向.而第一步,是要尽快找到一种会分辨“敌我”、能“诱敌”的药物.但是,如同大海捞针,实验整整做了2年,却一无所获.

1983年,一个好消息发布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实验证明,新鲜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可在“13顺维甲酸”的作用下,向正常细胞逆转.

然而,当时国内的厂家只能合成出全反式维甲酸.而从国外进口做实验也行不通—上海另一家大医院已试着从美国买13顺维甲酸,但2000美元一疗程,效果却为零.谁也不知道究竟要做多少个疗程才能见到效果等王振义只好另辟蹊径.他想,“维甲酸”是维生素的衍生物,“13顺”与“全反式”均属于维甲酸的同分异构体,何不试试用全反式维甲酸来做实验?

无数次失败,再不断调整实验方案.半年后曙光初现.不到1年,全反式维甲酸对早幼粒细胞的“诱导分化”效果确定无疑.

那位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5岁女孩有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口服全反式维甲酸而痊愈的人:服药3天,病情没再恶化;1星期后,睁开双眼;1个月后,脸色红润,病情完全缓解.30年过去了,令王振义欣慰的是,她不仅健康地成长为青春丽人,还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

王振义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读书杂志王念孙

结论:王振义让癌细胞学好为关于王振义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王振义案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