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大众文化论文范文资料 与流量生态和伪经验生产: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辨析和治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众文化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9

《流量生态和伪经验生产: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辨析和治理》:此文是一篇大众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网络的兴盛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为了前后两个时期,在此之前,大众文化的发展主要以现象为导向,在此之后,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再只呈现为零散的现象,而是指向整个文化生态的变化.以此为背景,本文提出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形成了“流量生态”和“伪经验”生产的典型特征,二者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对大众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与治理,使其处于一种良性的环境中,才能为受众带来更多正面影響.

关键词:大众文化;流量生态;伪经验;鸡汤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3-0069-08

一、当代文化的“大众文化化”

从16世纪通俗文化被当作一个特殊现象看待以来,历史语境中的大众文化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概念变化.有学者通过观察这种变化得到了这样一份概括的路线图:“Popular Culture(通俗文化)——Kitsch(媚俗艺术)——Mass Culture(大众文化)——Culture Industry(文化工业)——Popular Culture(大众文化)”.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但事实上新旧概念之间并非相互替代的承继关系.概念旅行所展现的实际上是西方知识界在不同时期对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肯定与否定并存——否定——否定——否定——客观面对与肯定”.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肯定和引导的姿态已经压倒了否定和批判的声音[1](P234).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番旅行的大众文化并非重新回到了起点,诞生之初的通俗文化更接近民间文化(Folk Culture),而当下的大众文化则更贴近流行文化.两个“Popular”之间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表明,大众文化经历了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下沉”——文化工业的生产力早已不容忽视,文化产业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1](P236).

大众文化的概念变迁和理论发展路径告诉我们,无论是作为现象的“大众文化”还是作为理论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一种可以固定下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文化”.中国学界对当代大众文化的认识也呈现出了从批判到反思的整体趋势,不过比起理论研究的路径变化来,不同时期的感受变化更能生动地展现大众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塑造.接续在上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之后的大众文化,首先带来的是“震惊”,“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2],意料之外的冲击迅速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了对“与沉沦”的警惕,“大众在文化工业的许可与能力范围之外提不出(甚至产生不出)属于自己的精神需求,因此,他意识不到自己是被收买的顾客,也意识不到他与文化工业已达到合谋,这是真正的悲哀”[3].步入新世纪,网络的发展不仅更新了大众文化的内涵,甚至也重新定义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不仅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审美革命”——“无论是传统的作品,还是崭新的文体,都必然在网络的发展中不断变化”[4](P161),也带来了“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的社会信念1.

在简略的回顾中,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趋势:整体而言,大众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化趋势.具体而言,产业化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与传播媒介的变化紧密相连,再具体到当代中国,网络媒介的兴盛极大地影响了大众文化的面貌以及人们对大众文化的看法.关于大众文化在整个文化结构中的位置,主要有三分法和四分法两种,即将当代文化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或“主导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大众文化”.虽然不同的结构划分对大众文化的定位和范围有不同解读,但都表明了大众文化处于一种主次、雅俗相互交叠的结构中.而现在,网络媒介的兴盛,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却使得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传播上的分界变得越来越不明显.当每个人都可以借由网络发出声音,当各种类型的文化都需要在网络上争夺发言权时,网络便反过来使当代文化呈现出整体的“大众文化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产品和影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就在于它并不只是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而存在,网络自身就是大众文化的生产域.如今,人们已经很难说清大众文化的产品究竟是具体的商品还是包装商品、推广商品的文化,也就是说,网络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只是搬运工,更是生产商.结合当代中国互联网社交产品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网络对大众文化生态的影响:如果粗略地以“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兴起的源头,那么到现在也走过40年了.但在这40年的时间里,大众文化并非按部就班地匀速发展,网络兴盛之前,大众文化的发展主要以现象为导向,这也是早期大众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研究上的原因.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和升级,网络彻底融入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再只呈现为零散的现象,而是指向整个文化生态.

表1

如表1所示,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生态已经走过了至少四个阶段:从“网聊时代”的交友,到“博客时代”的写作,到“微博时代”的,再到“朋友圈时代”的刷屏,大众文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改造了我们的生活.从最初作为网络平台的互联网到如今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互联网,一方面,网络算法的不断升级让求知变得异常简单便捷;另一方面,这种便捷带来的过度舒适也会造成选择性的信息屏蔽——人们止步于自己热爱的,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动力[5].

过去,我们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依托网络的各艺术类型,将其作为大众文化的具体现象,这当中又以网络小说研究为重,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带来热潮,也推动网络文学研究步入了新的阶段[6].也正是在这些具体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新审视网络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作为大众文化之一的网络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必须依托网络而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就呈现出了“流量生态”催生“伪经验”生产的时代特征.

大众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大众文艺投稿

企业文化的论文

大众文艺杂志社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流量生态和伪经验生产: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辨析和治理为关于大众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