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晓刚论文范文资料 与路径张晓刚绘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晓刚范文 科目:技师论文 2024-03-02

《路径张晓刚绘画》: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张晓刚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在中国当代绘画领域,张晓刚是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有清晰的线索和个人语言的发展轨迹,并且构建了个人的绘画图像系统.事实上,张晓刚的绘画和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史情景是紧密维系的,譬如“后 美术”时期的转变、“新潮时期”的变革、1990年代初在“后冷战”氛围和“后殖民”语境下面对的新的挑战,以及 2000年以来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对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等等.在这些重要的节点,张晓刚都是重要的在场者、推动者.

1980年代是张晓刚的早期创作阶段.当“伤痕”和“乡土绘画”在1980年代初一度风靡的时候,艺术家并不为潮流所动,反而转向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1982—1984年期间尤其迷恋表现主义的语言.1985—1989年对张晓刚具有特殊的意义,他和叶永青、毛旭辉等组织了“新具象”的系列展,并成立了“西南艺术群体”,对西南当代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具有超现实、梦幻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特征,画面的基调是低沉的、压抑的、自传性的,有浓郁的哲学意味.

1993—1995年是转折期,《大家庭》则是艺术家创作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从内省转向批判,从私密的个人性转向公共性,艺术家实现了对学院主义和1980年代的现代主义诉求的双重超越.“大家庭”既是一种公共图像,也是一种属于本土的视觉经验,但是这种图像既是视觉的,也是文化的,而文化层面的显现主要体现在一种集体记忆中.张晓刚的智慧在于他将“大家庭”的图像做了精心的变异,让它们显得暧昧、孤獨、异化.于是,图像变得既熟悉也陌生;既是公共的,也有私密化的个人意味.正是在多维的、复杂的意义系统中,“大家庭”蕴藏的本土文化经验开始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彰显.

2002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创作时期,在《里和外》《记忆和失忆》《绿墙》等系列作品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图像,如墨水瓶、笔记本、电灯、钢笔、电视机、沙发等,这些日常性的图像一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图像系统,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记忆”和“失忆”的讨论,将艺术家个人的成长和心路历程和特定的时代语境予以联系.2007年以来,不管是“场景”还是“风景”,艺术家都十分强调作品中隐藏的“社会主义经验”.实际上,“社会主义经验”的凸显,从1990年代以来,是在多重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之下生效的,譬如,“后冷战”的氛围、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策略,抑或是中国作为后发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文化经验上所必须承载的印记.但是,在具体的创作中,艺术家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些1950、60年代以来中国最为生活化的场景,力图通过个人化的视角来言说时代的变迁,通过日常的、具有公共性的景观来唤醒某种共同的集体记忆,并以此传达出中国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体验.

事实上,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在“记忆”和“失忆”之间,在“现实”和“内心”之间,在“私密”和“公共性”之间,始终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张力,存在一个特别的心理空间,是一个特殊而又难以驾驭的中间地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张晓刚一直在这之间游走,其间有彷徨、焦虑、痛苦,甚至一度充斥着虚无感.但是,艺术家不希望个人的记忆被主流的、充满意识形态的“大历史的叙述”所遮蔽.不管是“大家庭”“绿墙”,还是各种“社会风景”,艺术家都希望用个人化的表述,或者借助于图像,去描绘、转译属于某个特定时期的视觉记忆.同时,依托“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去捕捉、描绘当代中国人内心深处既熟悉而又感到陌生的一种生存经验.它们多少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隐匿在今天人们的现实和文化生活中.绘画,对于张晓刚的意义,就在于对文化记忆、历史、中国经验的不断剖析,同时,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不断的拷问,或者是和心灵世界中的另一个自我的不断对话.而这一切,是以现代主义的方式,以低沉而又忧郁的基调呈现的.

张晓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路径张晓刚绘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张晓刚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张晓刚代表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