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宏观经济运行论文范文资料 与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看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困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宏观经济运行范文 科目:论文题目 2024-03-09

《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看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困境》:关于免费宏观经济运行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参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以劳动力要素优势参和国际分工,在全球产业链上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削弱了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同时也成为引发我国当前经济困境的外部冲击源;而对于外部市场的过分依赖则使我国当前经济运行面临巨大的困境.

关键词:产品内国际分工;成本优势;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11-0046-03

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宏观运行困境,尤其是经济下滑的风险在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回落21.2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在9月份也出现了明显下降,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在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衰退风险.

从实体经济角度分析,导致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困境的主要原因,源自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国际分工和我国参和全球分工的方式,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下所积累的问题显性化,同时加大了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的困境.

一、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日益成为一种主要的国际分工方式.在这种分工方式下,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借助于FDI将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要素优势,再通过全球采购确保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的产品借助于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面向全球实现销售,全球资源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企业层面得到了最优配置.由此,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参和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国家,其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均不再单纯地是国内要素和国内收入的函数.具体来说,一国的商品供给能力不再完全取决于由本国资源禀赋决定的实际产出能力,它可以通过全球化的采购实现本国在既定价格水平下的商品供给.同时,全球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可能属于不同的国家,但产品最终都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品牌(如发展中国家企业大量从事贴牌生产)和全球销售网络(如发达国家的知名零售商掌握了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全球销售),面向世界市场进行销售.在这一背景下,某一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已非传统意义上由该国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情况来决定,当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世界性的总需求规模扩张超过全球资源的承受能力,会带动全球性的物价上涨,而且这种上涨是所有参和全球经济循环和全球分工的国家无法避免的,不同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了更强的一致性特征.

这种经济运行机制的改变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具体到我国来看,参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一方面,使我国在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储蓄率不断上升,投资需求受到宏观控制的情况下,借助于外部需求(出口)有效吸收国内过剩储蓄,确保我国经济实现了无通缩的均衡增长.另一方面,借助于引进外资和进口,我国也得以突破国内技术和资源约束,实现产业升级,并在物价稳定基础上保持了产出的持续增长.因此,2003-2007年间,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使我国在物价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但其不利的影响在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将更多地取决于外部而非内部因素,国际市场变化对我国宏观经济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发达国家掌握国际金融和贸易规则主导权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且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和调控有效性将受到不断削弱

二、以低成本优势参和产品内国际分工削弱了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参和简单加工区段,在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融入国际经济系统提供了可能.我国也正是借助于劳动力要素优势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但和欧、美历史上依靠原创型的技术创新确立制造业在全球霸主地位、日本等国20世纪60-80年代凭借管理创新和应用技术创新快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中国是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下,以加工组装环节的低成本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承接国际制造业生产环节对外转移,发展起来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是大多不拥有行业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主导权,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为我国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深层次的矛盾.

(一)导致了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最终消费需求不足

从根本上来讲,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改变了全球资源配置的模式却并没有改变全球要素分配原则,具有稀缺性和垄断性的知识、技术要素仍然是主导全球利益分配的因素,劳动力等过剩要素在全球价值分配中依然处于依附地位.因此,我国以劳动力要素优势参和全球分工的结果,是在贸易规模扩大和贸易结构改善的同时,在全球贸易中的利益却没有得到等比例的提升.这种要素分配比例的不均衡也同样表现在国内:由于政府占据了大量经济资源配置权,且和劳动力的供应相比,我国资本还处于相对稀缺状态,因此,我国在全球化中所获得的利益更多地是被政府和资本所有者(即企业主)获得,劳动力过剩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要素收入被长期压低,使我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增长、贸易扩张和居民收入水平变化之间的严重背离.从2003-2007年的数据看,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见下图).《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7)——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中的数据也显示,1990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下降12%;而同期营业余额占GDP比例从21.9%增加到29.6%.此外,税收占GDP的比重也在逐步提高,由2002年的14.1%,提高到了2007年的19.8%.

劳动者报酬长期维持在低水平,居民收入增长过缓,直接影响我国的最终消费需求,导致我国消费水平持续徘徊在低位,最终消费需求难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1年至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65.1%下降到39.2%.

(二)使我国难以通过投资增长缓解高储蓄带来的宏观经济运行压力

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均衡的前提是国内投资和出口之和等于国内储蓄.理论上讲,对于高储蓄率国家,必须有相应的投资或出口增长率来弥补国内最终消费的不足,以实现无通缩的均衡增长.而对于低储蓄率国家,若不能有效压缩国内投资规模,则净进口(伴之以外汇储备减少或资本内流)可以使一国实现无通胀的均衡增长.

如前所述,以低成本优势参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使我国劳动者报酬增长过于缓慢,在支出预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导致了我国居民强制性储蓄的增长,而资本要素收益在分配中占据的比例上升,也导致了企业储蓄的较快增长,因而,近些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理论上说,如果这部分新增储蓄能由企业新增投资吸收,则我国出口增速就可大大放缓,外部失衡的压力可以得以缓解.但现实情况却非如此.我国参和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过程,实际上表现为长期依赖FDI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由外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普遍缺乏领先技术,使其难以实现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投资.所以,我国2003-2004年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一些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偏低,粗放式特征明显,且重复投资问题比较严重,而且会加大我国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作用.因此,我国在国内储蓄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却不得不同时压缩国内投资规模,难以通过投资增长缓解国内高储蓄引发的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过剩.

宏观经济运行论文参考资料:

宏观经济期刊

宏观经济杂志社

世界经济和政治期刊

金融经济杂志社

生态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结论:产品内国际分工视角看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困境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宏观经济运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2018年宏观经济形势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