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毋忘知行合一论文范文资料 与毋忘知行合一真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毋忘知行合一范文 科目:论文摘要 2024-03-05

《毋忘知行合一真义》: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毋忘知行合一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阳明“知行合一”三句话: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知行合一之教,便是明代第一位大师王阳明先生给我学术史上留下最有名而且最有价值的一个口号.”(《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的独创观点之一,也是心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蕴含着人生成功的根本规律.由于近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其内涵常常被解读为知识和行动的关系,忽略了背后挺立着行动者的精神世界.

据《年谱》记载,“(正德)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岁,在贵阳.提学副使席书聘主贵阳书院.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提出,是在阳明先生完成龙场悟道之后.了解“知行合一”的真义,不能不回到阳明先生的悟道过程,并且从知行的系统观点入手.

明武宗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因弹劾当权的太监刘瑾,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后,贬为龙场驿的驿丞.

龙场位于今天贵阳市的修文县.贵州古称夜郎,境内多山、条件艰苦,向来是发配重犯的地方.驿丞是一个没有品级的职位,管着几匹马,甚至没有固定住处.王阳明只得栖身在附近潮湿阴暗的山洞之中.当时那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语言不通、物质匮乏,阳明起初在精神上也很苦闷.

因为缺衣少粮,阳明和两个仆人在山间种地、在深谷采摘,以求自给自足.这一时期,从阳明一些诗歌的名字,就能看出他当时的处境,如《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谪居绝粮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

从意气风发的京官,到“居夷处困”的驿丞,阳明的人生跌入了深渊.身份地位早已失去,事业前途极其黯淡,逼得他去超脱一切.

虽能看淡世人眼中的名缰利锁,他始终无法放下生死念头.“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

在附近的山洞中,他筑造了一个石棺躺在里面静思默想.他每天叩问自己一个问题,“圣人处此,亦复何道”;如果在我这样的处境下,孔子、孟子这些圣贤会怎么办呢?

除此以外,唯一的消遣是读《周易》.阳明曾把穴居静修的小山洞,命名为“玩易窝”.过了一段时间,在一个深夜,他突然彻悟到原来“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也就是说,人人皆有圣人之心,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炼,不断接近圣人的境界,而从外部世界寻找事物道理,对人格完善并不具有根本价值.(这是儒家一直强调的“人人皆可为尧舜”,和佛教“人人皆有佛性”的逻辑类似)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其后,阳明在龙场开辟了“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影响日增.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相当于今天贵州省教育厅的副厅长)前来拜访,请教南宋两位大儒朱熹和陆九渊的理论分歧.

阳明并不正面评价朱陆之争,而是讲了自己悟道后形成的关于知行本体的观点.第二年,阳明应邀主持贵阳的文明书院,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行合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从形成来说是精神修炼的产物,就后续发展来说,是长期的事上磨练、“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阳明一生中建立了不朽的功业,曾经在江西剿匪、平定藩王叛乱,并因军功被封为伯爵.后来他提出的“致良知”等思想,延续了“知行合一”的基本脉络.

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不是读书人钻研书本、坐而论道的结果;而是阳明先生在人生低谷时期,经历艰难困苦的精神升华.

和通常理解的“知识-行动”的二元论相比,有着更深厚的主体意识和人格支撑.正如梁启超曾大声疾呼的,学校已沦为“知识的贩卖所”,鼓励青年人学习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的精神.

“‘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阳明所说的“知”、“行”,比今天的知识和行动,(理论和实际)的外延宽泛一些.

“知”有两种,一是良知,即人生来具有的道德意识;二是知识,也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阳明并不排斥自然世界的客观知识,只是更强调,内在于人心的道德力量.

在中国哲学中“知”“行”关系一直都是重要的议题,《尚书·说命》中有:“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以朱熹为代表的知行观,注重扩充知识,而把“知”、“行”人为分离.

“知行合一”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正式标志着阳明和朱熹的思想分化.从思想资源上,来自于对《大学》、《中庸》文本的不同解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

从知的内容来看,儒家传统上,重视对宇宙人生的大道之知.比如孔子说的“知天命”、“知礼”等,孟子所说的“良知”、“知性”、“知天”等等,《大学》中开宗明义提出的“知止”、“知本”等等.

如果分开来说,“知”有三种状态或阶段,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行”也有三种状态或阶段,即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

在阳明看来,即便尧舜这样对天道生而知之的圣人,也会从行动入手实下克己修身的功夫,所以普通人更是要实实在在地践行修身之道,而不是读几本圣贤之书为满足.曾国藩所说的,“精神越用越出,智慧愈苦愈明”,讲得正是“困而知之”的意思.

“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底彻根,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便是我立言宗旨.”

阳明的知行论包含三点:首先,知行本质上是一体的,知行不可分,行中有知、知中有行;其次,知行分离,因为“此被私欲隔断耳,非本体也.”人们不了解知行说的“宗旨”;第三、如何知行合一,人要复其心本体,通过为善去恶,来做精神净化和修炼.

“知行合一”,融合良知和知识,覆盖了《中庸》的“成己”和“成物”两个维度.“成己”类似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中的“改造主观世界”,“成物”即是“改造客观世界”;对前者而言,“知行合一”的思想正是极好的文化土壤和落地支撑.

这也是今天探究“知行合一”真义的价值所在.

毋忘知行合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毋忘知行合一真义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毋忘知行合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知行合一下一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