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古代哲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尼采和中国古代哲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代哲学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05

《尼采和中国古代哲学》:该文是关于古代哲学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尼采在西方的主要形象是一个伟大的偶像破坏者,他宣称“上帝死了”并且号召重估一切价值.但实际上,在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理解中,他主张权力意志是一种自我克服的过程,一个特定的存在者不仅通过克服他人而扩展自身,而且也要克服他自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为尼采所共有的要素.文章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孔子和道家的文本中抽取出一些段落来比较他们的思想姿态,着重讨论的是尼采对权力意志的理解及“德”和“道”的观念.文章的目的在于通过进行比较,彰显出尼采哲学中迄今被忽视的某些倾向.

权力意志;自我克服;道;德

B516.47;B22;G04A000210

第28卷第1期2017年2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28 No.1Feb. 2017

20161212

格雷厄姆·帕克斯(Graham Parkes),爱尔兰科克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本文为格雷厄姆·帕克斯在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尼采论坛”上发表的演讲稿,由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江云、硕士生汪洋翻译,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千帆校译.

②Graham Parkes, “The Wandering Dance: Chuang Tzu and Zarathustr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83,33(3).

③④Graham Parkes, “The Wandering Dance: Chuang Tzu and Zarathustra,” p.237, p.240.

33年前我在《东西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漫游之舞:庄子和查拉图斯特拉》的文章.②这或许是第一次在西方语言当中出现关于庄子和尼采的比较——尽管陈鼓应在此之前就已经以中文发表过比较性的作品了.笔者在两位思想家之间找到了很多相似之处并且特别指出,尽管他们各自的哲学背景存在差异,“尼采晚期将权力意志理解为某种一以贯之于万物当中的阐释性的能量,这种理解和影响了《庄子》的泛心论(panpsychism)颇为相近”③.

要概括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气”这种能量(qi energy)的观点,或许“泛心论”不是十分恰当的术语.当道家说“只有一种能量弥漫于整个世界中”时,他们并非只是在谈论“生命能量”,因为气也构成了江河和岩石——这些我们往往认为是“无生命的”东西——以及有生命者和动物的领域.在尼采之前的西方哲学中,意义最接近于“气”的词大概是阿那克西美尼(Anaximines)所提出的“aer”(气)这一概念,但是对于世界是能量场这一观念来说,“泛气论”(panaerism)听起来并不十分恰当.或许可以是“泛能量论”(panenergism)?

遗憾的是,笔者没有对尼采把权力意志理解为“一种阐释性的能量”这一说法提供任何文本上的辩护,尽管在援引后者和庄子所共有的视角主义时确实提供了一段令人费解的文字:

正如对尼采而言,每一个存在者都彰显着权力意志——其方式主要是从价值方面来阐释和建构世界——所以同样地,对于庄子而言,每一个存在者都有其自身的视角,这一视角被这个存在者所处的特殊环境所决定.④

或许更好的说法是——如尼采所提出的那样——每一个存在者都是权力意志,因为“彰显”这个说法暗示了存在者和权力意志之间某种可能的分离.为了替每一个存在者都在“阐释”世界这一说法进行辩护,拙文Graham Parkes, “The Wandering Dance: Chuang Tzu and Zarathustra,”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1983,33(3).

引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千个和一个目标》中第一次提到权力意志的段落:

一个财富牌高悬于每个民族之上.看哪,那是记录它的克服和战胜的牌;看哪,那是它的权力意志的声音.Nietzs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Graham Parkes tra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51. 校按:下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皆引自此英译本,中译文参照[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页数不一一具明,只标明章节数以供核对.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传达给我们世界的诸种价值乃是因文化而异的集体性阐释.这只是告诉我们人类领域内的“作為阐释的权力意志”,然而我会在这个讲座过程中延伸到非人类的领域.不过现在再最后一次引用下拙文:

就其为——现在的、过去的和未来的——实存的总体性而言,“道”和权力意志在某个层面上是相同的.正如对于尼采而言,实存中的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彰显,在《庄子》中,普遍性的“道”和道在特殊实存中的彰显即“德”的理念——或力(power)的理念——之间是相应和的.Graham Parkes, “The Wandering Dance: Chuang Tzu and Zarathustra,” pp. 246247.

我们又一次看到,泛言“彰显”没什么帮助,就像泛言“道”是普遍的一样:“道”指的是整个进程,连同它展开的途径,或曰图式(patterning).然而,相类似之处总的来说是很重要的,哪怕只是被大概和约略地勾勒出来.

拙文并未谈及中国思想对尼采思想的可能影响,但这似乎可以忽略不计.尼采偶尔对中国所做的一些评论说明,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没有超过他那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所应有的程度.据我所知,他仅有两次提到过中国哲学家,都是在他学术生涯的最后时刻.在《敌基督者》(警句 32)当中有一处关于老子的评注,并在给好友的书信中提到“孔子”和“老子”.他这些议论的依据可能是维克托尔·冯·施特劳斯(Viktor von Strauss)出版于1870年的《老子》德文译本.冯·施特劳斯将术语“圣(人)”翻译成“der heilige Mensch”(神圣的人)而不是“sage”(圣贤),而且将“德”翻译成“Tugend”(德性),使得那个译本有一种对原文来说很陌生的宗教的、道学的味道.Friedrich Nietzsche, Letter to Heinrich Kselitz, 31 May 1888, KSB 8, p. 324. 有可能尼采看过《老子》,译本来自于Viktor von Strauss, LaoTse’s Tao Te King, Leipzig: Fleischer Verlag, 1870.

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资料:

哲学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杂志

哲学论文范文

世界哲学杂志

马克思哲学论文

结论:尼采和中国古代哲学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古代哲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古代哲学名言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