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上清源地茅山论文范文资料 与上清源地茅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上清源地茅山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06

《上清源地茅山》:这篇上清源地茅山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部30公里处,方圆90多平方公里,海拔370多米,是我国道教上清派发源地,因之上清派亦称茅山宗.唐宋全盛期,山中宫观遍布,道众多至千人,时为中国道教的主流门派,地位显赫,名闻遐迩.

杨羲、许谧创立上清派

杨羲(330386),字羲和,吴郡人,成年学道,后定居句容,和句容人许谧、许翙父子为友,关系密切,共同“造作道书”,被尊为上清派第2代宗师.

杨羲自小聪颖,爱好经史,且长相俊美,善言笑,书画俱佳,和王羲之并名海内.他曾拜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之子刘璞为师,魏撰有《黄庭经》.东晋兴宇二年(364年),杨羲和许谧父子在三茅峰北雷平山许谧家中,假托魏华存及众仙传授,撰写了《上清大洞真经》等百余卷经书,后经东晋末道士王灵期增修补阐,遂流行于世.从此,中国道教就出现一个新门派——上清派.许谧、许翙因之也被尊为上清派第3、第4代宗师.

《上清大洞真经》主要讲述道家养生修炼原理,从而奠定了上清派教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南梁陶弘景隐居茅山,多方收集杨、许其他手录经书,编纂了《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经书,使上清教义、教理及神仙谱系更严谨完备.陶集上清派理论之大成,被尊为上清派第9代宗师.同时,他吸取儒、释思想精华,以三教调和为宗旨,力阐茅山教义,对后世中国道教影响深远.

陶弘景觉得仅有杨羲、许谧,尚不足以光显茅山教,也不足以抗衡天师道,于是他将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及魏华存都列为上清祖师,这样,上清派就比天师道在时间上早了200多年.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笺》中将茅氏兄弟列为中国道教第三代传人(第一代老子,第二代王方平),但他们无嫡传弟子,在杨、许之前的300多年里,茅山道教在文献记载中寂寂无闻.可以想象,若无杨羲,上清派就不可能形成,陶弘景也无法编纂《真诰》,故杨羲和陶弘景是有功于茅山的.舍此,茅山道教就不可能成为3-12世纪中国道教主流.

茅山上清派唐宋时的繁荣昌盛,究其原因,一是宋徽宗、哲宗等的大力助推,为其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二是上清历代高道们的不断发扬光大,如陆修静、王远知、司马承祯、刘混康等的勤于著述、勇于开拓,为上清道教理论提供了新鲜内容.

许谧年长杨羲25岁,一直看重赏识杨的才能,曾将他推荐给晋简文帝司马昱,被授予“公府舍人”官职.许本人也担任过护军长史之职,人称许长史,两人从政时间都不长,后同归隐茅山.上世纪80年代,茅山发现刻有“晋世真人许长史旧井”铭文的麻石井栏,见证了他们在茅山修道的历程.

茅山道教沿革

茅山道教在未形成道教组织以前,已有早期道家活动.周朝燕国人郭四朝、秦时李明,都曾修炼于茅山;西汉时,陕西咸阳西关茅氏三兄弟来句曲山修道;东晋句容人葛洪修炼于抱朴峰,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并创立一套修炼成“仙”理论,后世称丹鼎派.这些都为上清派创立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后人为纪念茅氏三兄弟功德,将句曲山更名为“三茅山”,后简称茅山.鉴此,顺介一下茅氏兄弟.茅盈,字叔申,生于汉文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18岁入恒山学道,后拜王方平为师,3年后王见他修炼已达真道境界,要他到吴越一带任职.他来到句曲山修道,于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升天.茅固,字季伟,小茅盈两岁.茅衷,字思和,小茅盈4岁.二人俱从兄学道,后人称其为“大茅君、中茅君、小茅君”,合称“三茅真君”.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令第35代天师张可大领龙虎、阁皂、茅山符篆,茅山始成符篆派之一;元代,流行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教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篆为主的正一教;成宗时,封第38代天师张和材为正一派教主,统领“三山”符篆.从此,茅山成正一教主道场.不过,谱系仍按上清派沿传.

北方全真龙门派于明末到茅山传道,因而形成五观传全真教、三宫传正一教之局面,一真延续至上世纪40年代末.由上可见,茅山曾是多种门派共修共存之地.

上清派谱系始传于北宋第25代宗师刘混康.刘之前,可考者第1-4代为魏华存、杨羲、许谧、许翙,第7-13代为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第23代朱自英,余不可考.1983年,茅山发现一块明嘉靖年间的“敕真人传派”碑,从混字起共96字辈,现传至第78代受字辈;全真龙门派为丘(处机)祖龙门派系,谱系100字辈,现传至第25代信字辈.

茅山自然人文风光

茅山为江南道教名山,旅游胜地,其间林木葱茏,溶洞深邃,泉水众多,自然景色十分优美,素以道教“第八洞天第一福地”著称于世.

所谓“洞天福地”,原指古代神仙家、方士虚拟的神仙世界,后为道家承袭而成道教的神仙世界.《云笈七笺》载,全国道教名山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每个洞天福地,皆有真人治之.茅山列第八洞天,名“句曲洞金坛华阳天”,属紫阳真人治之;第一福地名地肺山(今玉晨村附近),属谢允真人治之.

茅山道教景观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之称.三宫是:九霄万福宫,因立于大茅峰顶故又称顶宫;元符万宁宫,因曾放置宋徽宗赐茅山玉印故又称印宫;崇禧万寿宫,1996年修,后被水库淹没.五观为:乾元、白云、玉晨、德祐、仁祐观.玉晨、白云二观已废,余三观尚存(德祐、仁祐二观,2013年4月修复).其他宫观庵庙,或存遗址,如藏真观、华阳宫;或仅留其名,如崇寿、崇元、抱元观、凝神、冲虚庵、吴墟、白鹤庙等.这些宫观庵庙之废弃,大多在清末民初.

除宫观外,茅山最著名溶洞有三:华阳、玉柱、仙人洞.华阳洞口上方刻有“华阳洞”三个正楷大字,传为苏轼所书.相传洞中有天市坛,秦时名“句金之坛”,“第八洞天”之名实由此而来,后被泥土淤塞.1984年,句容市政府组织清淤,仅进深120米,因施工难度太大而停.和华阳洞相邻的玉柱洞,深28米,洞中18米处有一钟乳石,上下粗中间细,直径0.65-0.9米,浑圆光洁故名.仙人洞相传有“仙人”在洞内下棋而得名,深920米,内分上、中、下三洞,洞内布满钟乳石,形态各异,或如青牛戏水、老虎怒吼,或若莲花悬顶、老鹰展翅.清句容籍诗人孙星衍曾赞道:“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难触.心疑转仙境,旷荡见平陆.”茅山有喜客、白玉、海眼、桃花、益人、朱沙、百丈、鹿跑等众多泉水,中以喜客、桃花泉为胜为美.喜客泉周用石砌成,直径2-3米,游人至泉边,鼓几下掌,顿见泉内水珠上涌,状似翠岭吐玉,又如客临泉喜;桃花泉边种植数百株桃树,春暖花开,香气四溢,水质清纯,大旱不涸.

茅山池、井亦多.顶宫有天池,久旱不涸;积金峰上有豢龙池,宋真宗曾为其作《观龙歌》;三茅峰上有雷轰二池,一池水硫黄味,一池水甘甜.井乃道士炼丹所掘,如葛洪井、李真人(李明)井、郭真人(郭四朝)井等.

1996年,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茅山塑造了太上老君露天铜像.塑像由南京晨光机械厂铸造,重106吨,高33米,立于印宫积金峰南坡,十几里外便可看到.铜像塑好后,其耳边结起一硕大马蜂窝,本地人由此创造了一个仿用成语“蜂拥耳(而)入”,表达出一种天人感应的猜想.

茅山还是新四军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其辉煌抗日历程已昭日月.1938年6月,陈毅、粟裕率新四军一、二支队及各部挺进江南抗日.17日,粟裕即在句容至镇江间的韦岗设伏,斩杀日寇土井大佐,东进江南首战告捷,大快人心,陈毅为此赋诗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战期间,新四军和茅山人民紧密团结顽强抗击日寇,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巫恒通烈士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生前曾是新四军16旅47团团长,后转地方,任句容抗日政府县长.1941年9月6日,他在本县行香乡中心村召开会议时,遭日寇包围,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于县城日本宪兵队.敌人软硬兼施用尽手段对其拷问,他视死如归终不屈服,拒医绝食8天而壮烈殉国.句容人民闻之万分悲痛,陈毅发来唁电,高度评价巫恒通死节之惨烈是“抗战以来所仅见,仿诸古贤文天祥、左懋弟,足以无愧”.和巫同年牺牲的还有新四军第16旅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众多英烈血洒茅山这片热土,后人永难忘却.

现今,茅山新建了新四军抗日纪念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抗战纪念景点.奇特的是,人们在纪念碑前放鞭炮,空中便响起“嗒嗒”军号声.当地群众说,这是当年新四军英灵不灭的显现,后经声学专家实地调查研究,证明是声音在特殊条件下的回音.尽管如此,当地人民群众仍宁愿相信它就是当年新四军小号手所吹冲锋号之再现,似在鼓励后人奋勇向前.

上清源地茅山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上清源地茅山为适合上清源地茅山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清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