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债权论文范文资料 与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模式与监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债权范文 科目:硕士论文 2024-02-11

《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模式与监管》:这是一篇与债权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要:在“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经济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通过新型“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来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商业银行从事非标资产业务的模式有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当前该业务在银行间市场中的主要形式——直接购买和买入返售非标资产业务的规模及发展规律.研究显示,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除了增加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外,还存在货币空转问题,且较强的业务替代性和刚易量也使监管变得愈加困难.鉴于此,监管机构可以通过增加业务透明度、促进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等手段防止风险过度积聚引发银行系统性危机.

关键词: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1-0044-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1.08

一、引言

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类融资等[1].”从内涵上看,非标资产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模式,其中的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是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监管的核心.目前,除传统正规方式外,商业银行进行非标资产业务(尤其是信贷资产和承兑汇票)主要有两种渠道——银行理财及银行间市场,而且以这两种方式交易的非标资产规模迅速膨胀.银监会于2013年将“非标资产”重新定义和界定则是对当前商业银行持续金融“创新”导致监管环境复杂的结果.本文分析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非标资产业务的形式、规模以及风险,并以此得出结论,为银行监管提供借鉴.

二、银行间市场发展及资金融通情况

(一)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定位

自1984年我国建立银行间市场以来,经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银行间市场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之间解决流动性不足而进行短期融资的场所,并且交易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当前银行间市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完全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融通市场,二是以金融工具为标的的交易市场.前者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后者则主要由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组成.同业拆借期限较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最常见的是隔夜拆借.在以金融工具为标的的市场中,票据与债券回购一直是商业银行频繁使用的资金融通方式.正回购方作为债务人将交易计入“卖出回购”,逆回购方作为债权人将交易计入“买入返售”.在银行间市场中,传统的回购对象不仅包括票据和债券,还包括贷款,而且在2012年之前债券是银行回购的主要金融工具.但从2012年开始,很多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在具体操作中又幻化出多种交易手段,这一点在票据的使用上尤为明显[2].

(二)银行间市场资金融通情况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监管部门以及国际监管机构都加强了本国银行业监管及跨区域银行监管合作的力度.新的法规和措施仍然围绕银行监管的两大传统领域——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展开,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资本充足率管理方面,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通过《巴塞尔协议III》.根据新协议,国务院规定我国将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新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在流动性监管方面,我国银监会对当前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2013年公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标准》,制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及流动性覆盖率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除此之外,2013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其中在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方面,要求银行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以及“两高一剩”行业等当前重点金融风险领域的贷款规模.

总的来说,风险监管对商业银行高杠杆经营模式进行了各种限定.但从商业银行角度,这些监管恰恰成为其进行“创新”,绕道监管的激励.“创新”手段之一便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展非标资产业务,将受到多重监管的贷款业务转化成监管相对宽松的银行间市场业务.这直接导致了银行间市场交易异常活跃,交易量大增的局面[3].作为金融机构资金融通的传统手段,同业拆借交易量自2010年起便出现波动上涨趋势(如图1所示),2009年全年同业拆借交易总量为19.35万亿元,仅在2015年上半年交易量已高达24.48万亿元.回购市场交易量呈稳步上涨趋势(如图2所示),2009年全年回购交易成交额为67.7万亿元,2015年上半年回购交易成交额已高达164.68万亿元.

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的巨变反映出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以及资金使用方式上本质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银行正采用灵活的手段,利用银行间市场的短期交易将非标资产进行表内转移,而“创新”背后则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非标资产”业务运营模式——以银行间市场为平台

(一)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非标资产交易情况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非标资产业务有直接购买和买入返售两种运作模式.直接购买非标资产是指银行通过同业资金,购买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从而达到间接发放贷款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资产不计入贷款,而是转化为投资项,使用最多的是应收款项投资.这种运作方式出现较早,2012年前最初被几家上市商业银行采用,而在2012年该模式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广泛使用的银行间市场非标资产业务手段.如图3所示,自2009年以来,上市商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中的非标资产持续增加.其中虽然经历两次波动,但交易量短时间内反弹强烈.与2009年全年的1233亿元非标资产存量相比,上市商业银行2015年上半年通过该业务转移的资产已高达61199亿元.

债权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商业银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模式与监管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债权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债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