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资料 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产性服务业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4-22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此文是一篇生产性服务业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中国东部省区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制造业效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对制造业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代表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创新能力的市场化指数与制造业效率增长负相关,这与预期结果不符,文章对此给出了可能的解释.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制造业效率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8-0063-04

一、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指的是用于满足中间服务需求、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向生产型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中间服务的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现有的相关文献大多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现有的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展开讨论.首先看理论层面,学者们的论点可划分为“供给主导论”、“需求遵从论”、“互动论”和“融合论”.“供给主导论”认为,只有生产性服务业率先取得良好发展,制造业才能从中获益并实现自身发展(Eswaran和Kotwal,2002).“需求遵从论”的观点则对立于“供给主导论”,其核心思想是,制造业优先取得发展是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充分条件,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被动”地位(Klodt,2000;Guerrieri和Meliciani,2003). “互动论”指的是,伴随制造业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内部分工的深化,其对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便会从制造业企业内部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服务机构,但与制造业仍然存在紧密的联系.“融合论”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两个产业进行严格的行业区分已变得越发困难.江曼琦和席强敏(2014)以上海市为例,从理论上测度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程度.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在对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构造的基础上,以“互动论”作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两个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刘明宇等(2010)认为,生产性服务主要以结构性和关系性方式嵌入到制造业的价值链条当中,并针对这两种嵌入方式,分别提出了嵌入路径及其影响因素.

从实证研究看,较多学者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如樊秀峰和韩亚峰(2012)选取价值链这一独特视角,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生产性服务贸易活动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服务贸易对不同制造业部门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李强(2014)利用跨国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自由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金融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也不同,对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大.华广敏(2012)选取制造成本、交易成本、创新能力等作为高技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FDI)影响制造业效率的中间变量,实证讨论了高技术服务业的FDI提升制造业效率的路径,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但不同中间变量的效应存在差异.刘纯彬和杨仁发(2013)利用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研究,但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影响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交通运输(包括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最大.

综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想启发.总的来说,“融合论”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的一种较为高级化的状态.目前而言,“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更为吻合.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文章以“供给主导论”作为理论支撑点.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已有大量的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构造指标并建立计量模型,从制造成本、服务贸易、FDI、创新能力、交易成本等角度对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但迄今还鲜有文献专门从产业创新的角度出发,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视角,依次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相关指标,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其与制造业效率增长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政策路径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证据.

二、指标选取、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东部9个省区作为研究样本①.根据学界和政府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②,文中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行业、地质勘探与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计算机服务行业、房地产行业、租赁与商务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业(包括仓储和邮政)等六个服务业细分行业.

(1)指标选取.首先,选取制造业效率的*变量.国内外研究常用的指标包括产出率、技术效率、劳动生产率等.相对而言,劳动生产率指标更加适用于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因此能够更为客观的反映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冯泰文(2009)、华广敏(2013)、刘纯彬和杨仁发(2013)等学者都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制造业效率的衡量指标.因此,本文将制造业效率的*变量定义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字母P表示.其次,选取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变量.较多文献研究表明,研发支出(R&D)是引起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Cohen and Klepper,1992;Sirilli and Evangelista,1998;谭莹和李大胜,2009).因此,本文选取R&D经费投入比重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用字母表示为TC.现有统计资料中并未公布生产性服务业的R&D投入数据,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构成了服务业的主体部分,本文以服务业的R&D经费比重作为替代变量.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创新指标,本文同时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集中度(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企业前100强所占市场份额,即CR100)和品牌化指数,分别用字母CC和BC表示.最后,关于制度创新变量的选取,金玉国(2001)认为中国的制度变迁可以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度、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加以考察,并对它们进行了定量测度;周业安和赵坚毅(2004)通过选取市场化指数,考察了制度因素对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另外,制度创新也表现为社会公平和诚信的增进,可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指数来衡量.因此,本文分别以市场化指数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指数作为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制度创新能力的*变量,分别以字母MC、CP表示.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为大学硕士与本科生产性服务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生产性服务业概念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