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流寓论文范文资料 与艾青流寓新疆期间诗歌创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流寓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1-21

《艾青流寓新疆期间诗歌创作》:该文是关于流寓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老作家袁鹰在《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泪水——追忆艾青二三事》中记载:艾青在1941年曾说:“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而我却沉默着等/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交付给它从我的肉体直到我的灵魂等”①,这是诗人海外归来后说的话,这在当时可能是出自诗人肺腑之言.谁都不会否认,艾青是一个爱国诗人.从20世纪30至40年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让我们很容易感觉到这一点:因为爱这片曾经生长过的土地,他从国外归来;为了表达爱,他放下绘画,倾情于诗;他知道:只有诗歌才可以倾诉内心的情感.于是他用诗把爱献给抚育自己的大堰河,他用诗把爱献给生养自己的土地,他用诗把爱献给象征着希望的太阳;然而,艾青的满腔热情和爱并没有化解纠缠自身的厄运.十六年之后,艾青此前所说的话竟成了谶言.1957年艾青被划为 分子,次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应王震将军的邀请到了新疆石河子,在石河子垦区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由于政治原因和“管制身份”的限制,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有过闲逸,也有过磨难.1959—1965年期间,艾青在石河子过的还是不错的,有住房、有工资,可以读书,也可以写诗.虽然创作的诗歌并不太多,算起来也有二十几首:《从南泥湾到莫索湾》《年轻的城》《地窝子》《戈字辈》《铺路》《槐树》《垦荒者之歌》《《烧荒》《泉水》《帐篷》《一个老兵》应该在1961—1963年之间创作,发表在《大跃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内部发行刊物)上的《 发表谈话》(七言诗,1964年1月15日)、《欢迎你啊,新的一年》(1964年)、《槐树》(1964年)、《抓得好》(1964年)、《打得好》(1964年)、《是谁》(1964年)也是在1964年发表在《大跃进》上,《地窝子》《戈字辈》《铺路》等作品的创作时间或为同一时期.

1961年组织上宣布摘掉艾青的 帽子,艾青十分高兴,应该说从1961年年底到1966年5月,这是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相对愉快的“改造”时期.虽然 的帽子摘了,但还仍需要锻炼改造.1965年夏天,周恩来总理在视察石河子时,对艾青说:“到边疆来锻炼改造是对的,你要好好锻炼!”② 总理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安慰,然而艾青哪里知道这种好日子并没有太长久.1966年“ ”爆发,作为曾经的 分子,艾青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艾青的家成了石河子红卫兵的“乐园”,艾青珍藏了很多有价值文物、书信和文稿都被洗劫一空.对艾青来说,“什么是革命?我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③ 然而,在他思考之后会是怎样的结果呢?“1966年夏天,在农八师几百人的干部大会上,艾青小心翼翼地说:‘我是来学习的等现在给大家汇报一下最近的学习心得等”④ 但这种虔诚的自我反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谅解,还是被流放到沙漠边缘的144团的2营8连,安置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窝子里.在144团2营8连,艾青主要工作是劳动,修剪树枝,打扫公厕,喂猪放羊,吃着死猪仔,住着地窝子,也是在这一时期艾青患了眼疾,并导致一只眼失明!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艾青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在妻子、孩子乃至世人面前却仍然表现出艾青式“思想”者的乐观,表现出一个大诗人的胸襟和情怀.

艾青的这段经历早已成为历史,然而将前后联系起来,放在一个历史的坐标里考察,却可以生发出一些疑问和启示:如果不到新疆,艾青的命运会怎样?这当然无法作出判断,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有一点可能是事实:无论在北大荒,还是到了新疆,据说都是王震将军的一手安排.王震可能是出于惜才,而对艾青来说则是躲过了灾难.没有王震,很难说艾青能够活到80年代.对于王震,艾青是心存感恩的,正因为感恩,他在新疆才会重展笔墨,写下一些应时顺势之诗,“艾青很重感情,他要回报王震啊,他是诗人,他以诗相报.他来石河子写的第一首诗是《从南泥湾到莫索湾》,他写了《烧荒》、《帐篷》、《地窝子》,都是反映我们垦荒生活的.”⑤ 这些诗歌基本上都是追随时代的颂歌形式,内容大都是抒写军垦生活,歌颂军垦战士的.和他三四十年代创作的诗歌相比,艺术水准大大逊色.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一个杰出诗人,在他最辉煌的人生季节,又说是最好的时代,却写不出了好诗?何以如此?这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艾青在新疆石河子的诗歌创作,力图走近工农兵群众,努力使自己成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其诗歌就以工农兵群众为描写对象,去写出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战斗情怀.和此同时,诗人也是以同样的面貌和情怀面对在石河子的“改造”生活,此时的艾青更像一个军垦战士,把对新中国的热情和爱挥洒在尽情展现在千万军垦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之中.《垦荒者之歌》就是以一个军垦战士的口吻,抒发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我的家在钱塘江上,那儿是鱼米之乡;同志,请你告诉我:哪儿是你的家乡?/说什么家乡不家乡,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可爱,人在哪儿哪儿就是家乡;/说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老战友都在国营农场——有的来自南泥湾,有的来自北大荒;/我们走过天涯海角,我们到过穷乡僻壤——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黑龙江到新疆;/我们都是军垦战士,荒原就是我们的战场——改造自然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为祖国开辟粮仓./伊犁的苹果香又甜,鄯善的瓜儿甜又香,我们要把祖国大地 处处变成鱼米之乡;/田野啊多么辽阔,天空啊多么晴朗,骑着马儿轻轻地唱:“我们可爱的家乡等”⑥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的是民歌体,而擅长写自由诗的艾青,民歌体并不是他的爱好和追求,但正是这种看似“接地气”的创作倾向,呈现出诗人在时代洪流面前的某种心理.而这种倾向,究其艺术性则无可言说,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写《藏枪记》的失败一般.这首诗,只是一些时髦词汇的堆砌,看不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倾诉和表达.形式上杂乱无章,和30—40年代的诗相比,无论是诗情还是诗艺都相去甚远.然而,这首诗却在新疆兵团广为流传,无意中感染了老一代新疆兵团人.新疆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亦农、亦工、亦军、亦商;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是真正的五湖四海,尽管如此,兵团的职责还是十分明确的:驻守边疆,屯垦戍边.第一代军垦人用青春、生命和汗水,在茫茫荒原上开辟了大量的良田,建设了工厂、学校、医院、城镇.他们在英勇付出的同时,也拥有无上的自豪感.艾青这首诗为第一代新疆兵团人的自豪感作了一个鲜明的时代注脚.

流寓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艾青流寓新疆期间诗歌创作为适合流寓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先生亦流寓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