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新世代论文范文资料 与台湾新世代文学三种思路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新世代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4-22

《台湾新世代文学三种思路》:这篇新世代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世代”在台湾是一个常被使用的概念,如“e世代”、“X世代”“Y世代”等等,用来指“同时期出生、生物年龄相同或相近、具有类似社会特征,或共同经验、参和某种历史经验的人群.”a

萧阿勤认为,世代得以作为有效的分析概念,归功于卡尔·曼海姆的研究,论文“The Problem of Generations”奠定了世代的社会学研究基础.他的研究起点在于批评以量化方式处理世代问题,即在历史上找出一个确切的起点断定一个新世代的开始,或以质化处理问题,认为世代无法被测量,只能主觀地以经验的时间作为新旧世代区分,曼海姆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忽略了社会和历史因素对世代产生的影响.“世代”不光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相近的年龄段,而是指在生长于同一历史的和文化的地区,在特殊历史时期,经历了类似的社会事件,使得他们在生活经验和反应上有某种共同性.b

在文学界,同样也使用了“世代”的概念.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谈到:“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学的变化无疑是受一批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所影响的,某个‘一代的’统一联合体似乎是由以下这样的社会和历史事实形成的,即只有在某一特定年龄上的一批人才能在同一个敏感的年龄时期内经验到如法国革命或两次世界大战这样重要的事件.”c彼得·伯克也提醒:“世代应该被处理成‘想象的共同体’,每一代的成员分享某种经历和记忆等他们可能没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但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响应着相同的境遇”,d也就是说因为共同承受的历史事件、社会变革,同世代人会形成此代际所特有的社会心理、文化品格、精神结构乃至群体意识.总结一代人的文学特色和心路历程,捕捉他们看似个性十足的背后,承载着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及他们在这份记忆的笼罩下,如何进入写作,和所造成的文学形态的变化,对于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侧重研究台湾“新世代文学”,对其定义、发展、分类进行梳理,对大陆学界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三种研究思路:代际研究、文学场域研究、比较研究.

一、大陆对于台湾新世代文学研究现状

在大陆学界,对于台湾“新世代文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进入到“八十年代台湾文学”多采取个案论述,或转入通俗文学介绍,而不将“新世代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看似多元,却没有把握到台湾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脉络.

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新编》尝试将台湾新世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和个案研究相结合.他参考了林耀德的定义,认为台湾文坛的“新生代”指的是1950年(以1945年为弹性界限)以后出生、大约于70年代中期陆续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一代年轻作家.80年代以来,跃升为文坛主要创作力量.e曹惠民认为新世代创作形成了自己的代际特征,如拥有较完整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兼擅多种体裁和题材,威权体制的结束使他们解除思想枷锁,反叛传统规范,他们因都市化和高科技的发展,有了新的美感经验和标准,个人化创作趋向凸显,注重知性、逻辑.他把新世代作家分为互有交叉的两拨:一拨是对于70年代乡土文学有着较多的传承,着重于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和描写,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另一拨更多将视线集中于都市,刻写现代或后现代的都市社会运作情形和人的种种表现和心态,在艺术上显现较强的创新性实验性,或刻写白领阶层的灰色人生和自我迷失.曹惠民的分类正对应着叶石涛对于八十年代作家特质的总结:“出现两条极端相反的线路,其一是把意识形态完全排除在外,热衷美学化、哲学化的倾向,具有巨规性的广阔视野,从超现实主义到反小说以至于魔幻写实,他们的作品大多扎根在八十年代繁忙喧嚣的都市里;另一种是承继本土文学传统 精神,身负创建自主独立的台湾新文化,虽然也采用新的文学形式,但仍以现实主义为主,较富有战斗性和政治性.”f但是在个案分析上,曹惠民并没有把这两条线索贯穿下来,而是将黄凡、张大春、王幼华;朱天文、林耀德、简政珍;简媜、林清玄分节并列.

刘登翰、庄明萱主编的三卷本《台湾文学史》是大陆学界最详尽的介绍台湾文学线性发展的著作,上自远古、下至1990年代.书中分两部分提及新世代文学创作,一是第十五章“多元格局下的小说创作”第二节“黄凡、张大春等新世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二是第十六章“诗潮的演变和新世代诗人的创作”.两部分都以个人论述为体例,介绍了台湾十余位新世代作家、诗人,但缺乏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观照.

朱双一的《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战后”新世代文学论》是大陆学界第一本系统地以“世代”作为台湾文学研究切入点的著作.他借用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提出的文学发展中“代”现象存在的观点,通过实证的统计,发现80年代以来,台湾文坛出现了“派”消解而“代”凸显的景观.这和时代社会环境有关,1950年前后对于台湾乃至整个中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转折点,台湾民众从战乱走向安定,使得1950年前后出生的人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前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朱双一还注意到了尽管“新世代”具有鲜明、强烈的“代”的特征,又有模糊的、常难以一刀切的“派”的区别,在研究中考虑到了对象本身的丰富性.他详细考察了“战后新世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世界局势、岛内政治环境、和大陆关系的调整,加上台湾社会在经济层面的突飞猛进,使得资本主义都市社会基本成形,相应的是大众消费潮流的汹涌和都市文化意识的高涨,台湾处于由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过渡的社会阶段,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台湾文学也出现了多元发展景观,不同时期、不同思潮流派的文学经验汇聚,加上西方、中国大陆提供了新的参照,以及前代作家的影响,使得“新世代”作家既具有较强的创新、突破意识,又得以吸纳种种有益的营养.朱双一提纲挈领地在绪论中对“战后新世代”文学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建立了比较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空间,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带入文坛,扩展新的素材来源和表现角度.卸除思想枷锁,充分发挥其丰富想象力,拓展文学表现空间,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面对复杂化的现代生活,建立比较全面地观察和评价事物的新角度.因新的都市生活经验的养成,建立了新的美感经验和审美感知,出现了向宏观、理性、抽象化和文化化发展的趋向,理性色彩增加,向人性深层次拓展,带动了文坛“文学文化化”的趋向.朱双一以“传统对现代的影响”和“现代到后现代的推进”作为两条线索,又分成十几个派别,选取代表作家展开个案论述,讨论了宋泽莱、洪醒夫、龙应台、黄凡、王幼华、李昂、张大春、朱天文、骆以军等数十位作家.其中他还专门探讨了钟乔、赖声川的剧场实践,田雅各布、瓦历斯的原住民文学,以及吕正惠、王德威等人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

新世代论文参考资料:

新课程编辑部

新课程刊物

新经济杂志

农村新技术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结论:台湾新世代文学三种思路为适合新世代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福特新世*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