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目的论视域论文范文资料 与目的论视域下抗战时期西方军学著作的汉译(1931—1945)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目的论视域范文 科目:论文摘要 2024-01-20

《目的论视域下抗战时期西方军学著作的汉译(1931—1945)》:关于免费目的论视域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目的论视域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以《战争论》在抗战期间的4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了相关的副文本及历史资料,指出军学著作翻译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目的性,翻译文本与历史语境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目的论;《战争论》;抗日战争;译介

自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军学著作的汉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以这么说,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就是伴随着对西方军学著作的译介而展开的.在抗日战争期间,国人对西方军学著作的译介也不例外,在这场大规模的译介活动中,因译者、社会语境、文本性质等因素的不同,从翻译活动的发起到翻译原本的确定、翻译过程的展开、翻译文本的传播等方方面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本文以《战争论》的汉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抗战期间西方军学著作的译介特点进行个案研究.《战争论》(德文:Vom Kriege;英文:The Theory on War)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1831年11月克劳塞维茨病逝,《战争论》由克氏的妻子玛丽(Marie Von Clausewitz)根据其遗稿整理而成,并于1832年出版.100多年来,《战争论》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甚广,“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1]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抗日战争起讫时间的划界

首先需要界定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学界对于抗日战争的起讫时间并没有统一的看法,根据相关研究,人们对抗日战争结束时间的看法比较一致,当然,这也是相对而言,这个时间点有两个:一是1945年8月15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另一个是1945年9月9本驻华派遣军向中国递交投降书.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则众说纷纭,徐志民(1994)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是为‘八年抗战’说;二是认为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即‘十四年抗战’说;三是认为抗日战争始于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即‘十七年抗战’说;甚至还有人认为始于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后国民政府的正式对日宣战,即‘四年抗战’说,以及其他各种说法.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国学者和海外华人学者使用‘抗日战争’或‘抗战’的名称.”(徐志民,2014:1)考虑到抗战语境的整体性和为了研究的方便,本论文将“抗日战争”的起讫时间界定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这一段时间,时间跨度共14年,包括中国局部抗日战争和全民族抗日战争两个阶段.

2.军学著作

军学著作,即军事学著作.军学著作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根据历史分类;根据社会制度分类;根据地域分类;根据国别划分.可以说,这些分类标准均是从宏观层面对军事著作的分类.从微观层面上看,军事学著作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军事理论著作;军事战术著作;军工技术著作;军事历史著作等.不過,由于军事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军学著作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地细化.在《军事图书分类法(1951)》中,军学著作被划分为:“军事思想、国防、军队建设、战略、战术、参谋、后勤、兵器、战史、陆军、海军、空军、防空、伞兵、军事参考资料及工具书等类别” (陈浩良,2008:75).

二、抗战期间《战争论》译介概述

本论文以抗战期间《战争论》在中国的汉译为研究对象.根据任力(1991)的研究,《战争论》在中国的第一个译本出现在清朝末年.此后,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先后发生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等,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战争论》译介的热情,相反,期间该书的中文译本也层出不穷,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也多种多样,不同的译本传播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军事》(1994),笔者收集到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战争论》的全译本和编译本共4个,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战争论》的全译本有3个,分别是:柳若水译本(1934年5月)、训练总监部译本(1937年6月)、及傅大庆译本(1940年11月);编译本有1个:黄焕文译本(1941年9月);按初版时间来算,在局部抗战阶段(1931-1937)出现的译本有两个:柳若水译本和训练总监部译本;而其它两个译本都是出现在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按版次而言,黄焕文编译本和训练总监部全译本出版次数较多,影响较大.

三、抗战期间《战争论》译本成因的目的论视域考察

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赖斯(Reiss)、弗米尔(Vermeer)、赫尔兹-曼塔里(Holz-Manttari)和诺德(Nord ).赖斯首次在翻译评价中使用了功能方法.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scopos theory),认为“翻译目的是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法则,因为它决定了在功能对等的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因此,在目的论看来,弄清楚为什么要翻译原文本、译文本能发挥什么功能是至关重要的”(Munday, 2001: 79),这就是“目的法则”,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技巧、翻译文体等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曼塔里提出翻译行为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看作“受目标驱动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并把语际翻译界定为“发起于原语文本的一种涉及翻译发起者、委托者、原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众多角色的一种交际行为(Munday, 2001: 77).诺德发展了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的功能理论,系统总结了翻译目的论,并针对其缺陷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在抗日战争的14年间,《战争论》被重译了4次,且每次重译发生的时间、地点、翻译方式、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均不相同,下面就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对抗战期间的《战争论》的重译行为进行一些粗浅的历史解读.

目的论视域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目的论视域下抗战时期西方军学著作的汉译(1931—1945)为关于对写作目的论视域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目的论视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