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朝鲜族论文范文资料 与九一八事变前延边地区朝鲜族的学校教育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朝鲜族范文 科目:论文摘要 2024-01-14

《九一八事变前延边地区朝鲜族的学校教育》: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朝鲜族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 本文从早期传统的书堂教育,反日民族私立学校教育的兴起,他国势力经办的朝鲜族学校三个方面阐述了“九一八”事变前夕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的概况.指出,朝鲜族有一种高尚的心理素质就是把子女教育当作春天播种一样看待.近代移居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从兴办早期书堂到近代私立学校,不遗余力,完成了教育的近代化.另外日本和中国出面干涉延边地区朝鲜族的教育,使当地学校教育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

【关键词】 延边地区;朝鲜族;学校教育;内容;特点

1883年,随着《吉林与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的签订,中朝边境解禁;1885年,清政府在图们江北岸设立专垦区、越垦局,并于1891年将越垦局改为抚垦居移至南岗(今延吉),为朝鲜垦民大量迁往延边和开发延边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1907年,延边的朝鲜垦民有14,700户,72,470人;1910年,日朝《日韩合并条约》签订之后,破产的农民大批涌入,1910到1920年之间,迁入图们江以北的朝鲜族为93,883人,共计192,540人,他们之中有60%定居在延边四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劳作的同时,兴办教育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因为这是传承文化纽带和反日民族斗争的基础.

一、延边地区朝鲜族早期传统的书堂教育

朝鲜人历来重视教育,凡是有朝鲜人聚居的地方,都要克服困难,开设书堂.延边朝鲜族的“书堂”教育开始于在1870前后,在1883年之后得到普及,到19世纪末,在朝鲜族居住的地方和村落,大多都有书堂.

书堂具有明显的简单性和原始性.一个书堂通常只用一间民房作为教室,有一名训长和十几个学生组成.教师的酬劳通常由家长分摊,或者由他人给教师代耕.书堂没有规章和制度,学生随时入学.其教育内容完全继承了朝鲜,以封建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主,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和“三纲五常”,具体包括《千字文》、《孟子》、《论语》、《明心宝鉴》、《通鉴》等.所设私塾大致有四种情形:第一种,是官宦人家为教育自己子女,聘请私塾先生所办;第二种是,私塾先生为生计而设,专门招收村里孩童学习;第三种是全村共同设立;第四种是由几个适龄儿童的人家合办一所私塾,聘请先生教授.

早期書堂除了是青少年学习的地方之外,还是村落议事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村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村里的公共议事会请训长做顾问,村里的婚、丧、祭也请训长做主持.因此书堂不仅对下一代儒教启蒙和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且是延边朝鲜族与祖国思想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在延边地区朝鲜族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反日民族私立学校教育的兴起

1905年,反对《乙巳保护条约》的朝鲜人民抗争运动被残酷镇压之后,爱国者和觉醒的知识界兴起了反日爱国启蒙运动,他们在谴责政府官僚的卖国行径和宣传爱国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内修外学”的主张,呼吁教育救国,要求“兄弟同胞,力求分发,一心重教育,激励新一代”,也遭到残酷镇压.这个运动被亡命在东北的爱国志士所继承.如此,延边迅速兴起了反日爱国教育运动.该运动在朝鲜移居延边的有识之士的领导下,以私立学校作为基本形式,来传播近代科学文化,唤起青年一代的反日民族意识.

1906年,延边龙井出现了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私立学堂,瑞甸书塾,它由朝鲜末代王族李相卨在特殊的背景下创立.1905年,李相卨在赴荷兰参加和平会议的途中,为创办学校,培养救国人才,特意在朝鲜人聚居的延边停留一年,联合爱国人士朴茂林、李东宁等创办了瑞甸义塾,进行新文化教育,它的成立标志着延边朝鲜族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但学校一开始就受到日本统监部派出所的干预,不到八个月被迫关停.师生们搬迁到珲春县塔头沟进行重建,一年后有3个班74名学生毕业,最后不得不宣布解散.毕业学生和爱国志士继承母校传统,奔赴延边各地创办私立学校;1908年,延吉县局子街东西郊分别成立昌东书塾和光成书塾;同年10月和龙县子洞屯成立正东书塾;和龙县明东村创立明东书塾,后更名为明东学校,1910年增设三年制中学部,由金跃渊担任校长,之后学校为了新文化的传播,在学校附近的村社增开了六所夜校.明东学校很长时间内扮演着抗日斗争先锋角色,是反日运动的策源地.以上都说明延边地区朝鲜族反日民族私立学校蓬勃兴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之后,更多人投入到学校教育事业中.据不完全统计,1911年,延边有私立学校19所,学生493人;1913年增至88所,学生1859人;1916年持续增长到156所,学生3879人;到1928年东北由朝鲜族反日志士和民众经办的学校已有388所,其中延边四县朝鲜族人民经办的反日私立学校208所,占东北朝鲜族人民办的反日私立学校总数的53.6%.

1.反日民族私立学校的类型

延边朝鲜地区的新兴文化教育运动与反日民族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别在朝鲜“三一三独立运动”和东北朝鲜族群众独立大运动之后,延边朝鲜族兴起了更大的办学热潮,普通学校基本上取代了私塾,按其隶属关系,大致分为:

(1)民族独立团体设立的学校.1920年北路军政署在汪治县十里河太平沟设立“士官养成所”;1920年北路都督府在延吉县设立“士官学校”;国民府自1921年至1924年,在安图县设立“军事训练所”、“士官养成所”;在和龙县设立“士官学校”、“剑成中学”,新民府于1925年3月在东宁县设立“成东士官学校”.1923年至1925年,延边朝鲜族独立团体大部分联合改组为“参议府”,该组织在每个行政区皆设有三所以上小学,实施中等教育,在中国中等学校设立“韩人科”.新兴武官学校在柳河县三源浦的原“新兴讲习所”的基础上建立,本校设在通化县哈泥河,分校设在通化县七道沟大块大帽子和孤山子河东两地.校长为创办耕学社的民族运动领导人李世荣,队长李青天、教官有吴光鲜、申八均、李范夜、李敬天等.学员分“下士官班”“将校班”和“特别训练班”.下士官班学习期限三个月,将校班6个月,特训班一个月.学校学员组织“新兴学友会”,并且创办《新兴学友报》,宣传革命理论,爱国思想来激励民众.从上述看,独立团体创立的学校主要分为初等学校和军事学校两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军政干部、战士及其后备力量,属于完全的民族反日学校.

朝鲜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九一八事变前延边地区朝鲜族的学校教育为适合朝鲜族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朝鲜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