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汤一介论文范文资料 与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汤一介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19

《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本文关于汤一介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有着独特的概念、范畴体系,并从意义、方法、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一整套建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构想.并通过概念、范畴意义之分析,概念、范畴分析之方法,范畴体系构想之尝试,范畴体系构建之评价四个方面的描述,可以清晰展现汤一介对这一问题上所做的哲学思考.探讨汤一介有关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方面的观点,可以深化我们对汤一介中国哲学观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整个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关键词]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12-0026-04

汤一介关于中国哲学的思考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问题的思考而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古代有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近代有康德提出的构成经验条件的十二个范畴.而中国传统哲学中是否存在一个概念、范畴体系却还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汤一介虽然承认中国确实没有类似西方哲学那样的一套概念、范畴体系,但却否认中国没有概念、范畴体系这样的说法.在他看来,任何哲学思想都有赖于概念和范畴来表达和传承.回顾中国历史,先秦时期中国哲人便开始使用特殊的概念来表达其哲学思想,后来又形成了一些专门分析概念的著作,如《白虎通义》《北溪字义》等.由此可见,中国的概念、范畴发展应该是很发达的,但为什么却没有形成像西方哲学那样系统的概念、范畴体系呢?在汤一介看来,中国古代哲学家并没有建立概念、范畴体系的自觉意识,他们将哲学思考的重点放在了人生境界的追求上,而非思想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范畴意义之分析

汤一介指出,在对哲学史的书写中,概念、范畴体系的研究至关重要.对范畴体系的研究有其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就一般意义而言,首先,对哲学史上概念、范畴产生的原因、丰富的内涵和发展过程的具体分析,“可以掌握哲学思想发展的规律,揭示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1]36.其次,哲学史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并且认识发展的规律往往寓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当中.而认识离不开概念、范畴的使用,所以,对概念、范畴含义的解析是“正确评价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缺少的一环”[1]36.最后,对概念、范畴的运用展现着人类认识的水平,且概念、范畴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深化的过程,而要想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就必然要使用一定的方法,这种对能将人类认识发展过程更清晰完整的再现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理论思维能力.一般意义上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即无论是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还是印度哲学等都具有同样的价值.

同时汤一介还认为,研究概念、范畴体系对中国传统哲学来讲还具有特殊的意义.那便是“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发展的水平”[1]37.他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确实有一套较为系统的概念、范畴体系,与西方哲学乃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都有所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其特点非常鲜明,概括来说有三点:第一,概念、范畴基本上是成对的;第二,有一些范畴特别重要,在哲学史上特别重视与此相关的问题研究;第三,有些范畴可以同时包含不同的内容,内涵非常丰富.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概念、范畴,可以展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理论思维水平.

从提出来的意义上看,汤一介是要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入手,思考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问题.但是汤一介90年代回忆,写《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这篇文章其目的是要“冲破原来的唯物唯心对立的框架,冲破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框架”[1]74.他提出从范畴出发重新认识中国哲学史,是要摆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唯物——唯心”对立的框架以及关于哲学的“党性原则”,跳出简单、教条的学术问题中政治化的思维模式,转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思考”[1]73.这才应该是汤一介分析概念范畴对中国哲学以及当时整个思想界的主要意义.从“哲学思考”的方面考虑,汤一介鉴于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不发达、不独立的弊端,想要尝试突破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关系”的问题框架,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把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1]74,以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理论体系这样一个完整体系来重新规划中国哲学,其气魄非常宏大,其设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概念、范畴分析之方法

萌生了建立一套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想法后,汤一介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体系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1981年发表的《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为开端,这篇论文在这一阶段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在《郭象与魏晋玄学》(1983)中对这个问题做过补充,又在《非有非无之间》(1995)中做过一些修正.另一个阶段是新世纪以后,汤一介开始考虑从“真”“善”“美”的角度重新构建中国哲学的体系.下面重点就汤一介第一阶段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

汤一介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提出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概念、范畴的科学分析方法:第一,分析概念、范畴的含义;第二,分析概念、范畴含义的发展;第三,分析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概念、范畴体系;第四,分析中外哲学概念、范畴的异同.汤一介对各个步骤分别作了一些说明:就第一点来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概念其含义往往是模糊的、多义的.比如老子的“道”这个概念,模糊到老子自己都难以言明,只能用各种说法去形容它,对“道”进行分析就是要确定它科学、明确的含义.又比如郭象的“自然”这个概念,其含义非常丰富,汤一介概括出至少五点含义,而且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就第二点来说,随着哲学的历史发展,一些概念范畴在各个时代其含义往往不同.比如“气”的概念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出,从先秦到两汉,先后经历物质化到精神化再到道德化、神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汉代以后的变化更加复杂.对这样的概念含义进行历史分析,可以“明显地发现其间的前后继承关系”[1]43.就第三点来说,研究一个哲学家或者哲学派别的概念、范畴体系,可以全面了解这个哲学家或者哲学派别的思想体系水平.一个哲学家或者哲学派别的体系往往会由几组重要概念所构成.比如郭象的哲学主要由“有”和“无”、“性”和“命”、“自生”和“无待”、“独化”和“相因”四组基本概念构成,单单分析其中一组的话并不能得出对郭象哲学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就第四点来说,比较中外哲学概念、范畴的异同,有三方面意义:第一,认识中外哲学各自的特点和水平;第二,看到外来文化传入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三,观察外来文化如何被吸收和融合.总地来说,通过这种分析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和水平”[1]47.

汤一介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汤一介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汤一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