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兄陈布雷杂忆论文范文资料 与先兄陈布雷杂忆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兄陈布雷杂忆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7

《先兄陈布雷杂忆》: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兄陈布雷杂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长子承家”

先胞兄陈布雷 (1890年生) 在其早年求学时期,性格活泼,思想敏锐.他所处的清季末叶,国家深受外力侵略,他反应强烈,是一个勇于接受维新思想和反清革命思想而奋进的青年.

他14岁成秀才,先后就读于慈湖中学、宁波府中学堂、浙江高等学堂,直到毕业,七八年中,由于受到父兄 (主要是从兄陈屺怀) 之参与辛亥革命与尽瘁地方教育的影响,受到师友 (主要是沈士远、邵裴子、张宗祥诸师) 之开明思想的启迪,加上他本人之好学努力,在同学中算是个高才,早露锋芒.当他还在浙江高等学堂求学时,曾去上海,其时从兄屺怀正在沪办 《天铎报》,他就曾在报馆中试作,颇受重视.等到辛亥革命前夕在浙高毕业后,即应聘于 《天铎报》,任撰写社评的编辑.从此逞其青年锐利之笔锋,议论风发,被视为敢言,与邑人洪允祥 (佛矢)、吴兴戴传贤 (季陶) 一道,使 《天铎报》 成为在推翻清朝专制、建立共和的斗争中的一支新军.次年,他因故辞归宁波,担任邑中老辈创立的效实中学的教师,但还同上海新闻界有联系,受 《申报》 陈陶遗之委聘,任该报的特约译述记者,并参加柳亚子等主持的“南社”的活动.这都说明他在当时是个比较活跃、富有朝气的人.

这样一个原是奋发前进、早露头角的青年,不意在他25岁时,突遭父丧,起了一个突变.这对他精神的折磨、身心的挫伤,是十分严重的.

先得从我们家庭状况说起.我们的家乡在浙江慈溪县西乡(今划归余姚县) 的官桥,原是个聚族而居的小村子.先世务农,至先祖父克介公始出门经商,后乘以一行商贩茶往来浙赣间,晚年以盈余渐置田产,即分其半約百亩为陈氏的义庄,用以救济族中孤贫.先父依仁公,在其兄弟三人中为第三,两兄皆早亡.先大伯父遗有独子,即陈屺怀 (名训正);二伯父最早丧,无子,我父即以长子训恩 (即布雷)出继为二伯父之后,但二伯母隔月又逝,故仍归住一家.当时先祖父退老故里,躬自经纪所创之义田会、义学及族里其他公益诸务;又为三房析产,谓大房长孙 (屺怀)好学,当使就傅上进,而要三房我父住在家里,继续他管理族里公益诸务.迨祖父殁后,我父即“继志述事”,一生致力于族里农利、教育、义田救恤及其他地方公益诸务,并改义塾为鸡山村校.我父自以为体力方壮,对出继二房的长子训恩,任他求学上进,以后即在外工作.所以布雷自沪返甬任教,也就优游自适.岂料突遭父丧,弟妹多而且幼,又须承遗愿继理族中事务.在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他不能不挑起家庭与宗族事务的沉重负担,这对他真是一个意外的精神打击.

我们的父亲是1914年阴历六月以肺炎病故的,布雷以长子承家,除了次姐、次兄先故、长姐早嫁外,以下有弟妹共10人.时最长的三妹22岁初嫁,以次递减两岁,至16岁者共四人.我14岁,五弟训恕10岁,以下是三个4至8岁的异母弟,最幼的季妹初生才两月.多是稚弱无知的一群.庶母又多病懦怯,不久又病故.这样一大群弟妹繁重教养之责,只得由布雷和他才娶五年的嫂嫂杨隽人承担下来.这使他不能不将宁波的教职完全辞去,重新学起家务来.如此历一年余,甬上旧友见其忧劳憔悴,恐成心疾,经力劝,始又在甬校兼课,仍经常家居,有课则去甬.讵知祸不单行,1919年,嫂嫂杨隽人以难产褥热不治而死,遗下数月至六岁的三男二女,又是一群幼儿.这一家庭创伤,使布雷又一次受到打击.为了摆脱牵累,他终于与在甬友人创立一儿童公育社,将三个儿子送公育社寄养,又商请族人,另请一族中长者接管族里事务,改为有给职.次年我亦成婚,经常家务由我夫妇承担,布雷才得以离家去沪工作.1921年,朋友劝其续弦,又应新创立的 《商报》 之聘,在上海重建小家庭,开始其第二度的记者生活.他除了夜里在报馆工作 (一般于深夜1时始归) 外,还一直带一日间* (上午10时顷上班),繁忙可知,但对诸弟妹的教育任务,仍由他继续负责主持.

与邵力子的交往

陈布雷在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属宁波支部;其后在上海 《天铎报》,又后在《商报》,撰写社论,反帝反军阀的立场比较鲜明.1926年冬离沪去南昌,由张静江介见蒋介石,经蒋劝说,与潘公展同时加入国民党,后即舍记者生活而从政.在此期间,就我所知,他所最熟谂、认识也较早的是邵力子先生.虽在 《天铎报》 时他与宋教仁、戴季陶相识更早,但邵既是新闻界老同行,又是国民党元老,可算是相知的第一人.因布雷在 《商报》 时期,邵力子恰在 《民国日报》,主编其副刊 《觉悟》,遵循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革命路线,导率青年,贯彻中山先生三大政策之遗志,名震一时,而为布雷所钦慕.等到1927年四·一二后,蒋介石“清党”反共,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其时邵力子虽亦从政,但始终为国民党内的左派,仍恪信三大政策.直到抗日战争前夕,邵虽久为国民党中委,但已日渐为蒋所疏远.

记得1930年,我始在南京前*大学任教,10月间,布雷自浙来京,我去访晤,见布雷即住三元巷邵力子办公的地方.其时蒋为国民革命*司令,邵为总司令部秘书长 (总司令部即设于三元巷).布雷当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每来京皆因邵的关系而住在那里.我在他的住处,第一次见到邵先生,当时我曾面请邵先生去中大文学院演讲,他说他现在是“落伍”了,向我辞谢,语极谦冲.不久,蒋介石自兼教育部长,要布雷辞去浙教厅事,来京任教育部的常务次长,布雷恳辞未即到任.这时,我在布雷处见到邵给他的信,劝布雷不必固辞,信中邵以他自己的出处为喻,说他之出任党政职务,可以说只是“仕隐”.我确记邵在信中有这样的话,昔人有“隐于市”、“隐于朝”的说法,“弟在此亦隐而已”.意谓清明在躬,仍可心安理得 (此信布雷甚珍之,知我爱保存史料,交我保存,后失).这种说法,我当时感到新奇,在当时官场中是难得听到的.由此可见他们过去在沪同操笔政,交情非浅,故能作此肺腑之言.而“仕隐”一语,也可见邵原来不愿身入蒋幕,虽然勉为之,还是保持自己宗旨的.由此蒋对邵的不信任感,愈后亦愈甚.而蒋蓄意一而再地拉布雷到南京去工作,亦如拉邵入幕一样,但布雷虽一而再地拖延不去,终于去了,且日益陷于蒋的幕僚核心圈内,这当然是由于布雷的软弱,思想上跟不上邵,而在蒋是早有定计,必得之而后已.

兄陈布雷杂忆论文参考资料:

杂志书

结论:先兄陈布雷杂忆为适合兄陈布雷杂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陈师孟陈布雷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