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兼容并蓄论文范文资料 与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兼容并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兼容并蓄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3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兼容并蓄》:这篇兼容并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旧的矛盾解决了,达到新的平衡,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矛盾,解决好这些矛盾,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更是一门不断在矛盾对立中追求和谐的艺术.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上经常遇到的两对矛盾,来探讨语文教学如何在矛盾中追求和谐.

一、课堂气氛的安静与活跃

安静与活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推崇安静,新课程改革重视活跃,这似乎是教育理念的矛盾,又似乎是教师执教的矛盾.语文课堂本身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潭死水的课堂自然无法落实教学目标.但是,片面重视课堂气氛的高涨活跃,忽视对文本的挖掘与体悟,也无法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活动,煞费苦心地安排了演讲、辩论、小品、采访、课本剧、即兴提问等活动.于是,只见学生将课本搁置一边,跃跃欲试,才艺表演淋漓尽致,课堂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但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喧哗与热闹,不见课本的挖掘与体悟.许多学生下课后,只沉浸在精彩表演中,对课文的文学欣赏只是皮毛而已,对作品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茫然无知,这种课的“语文”效果远远不如平平淡淡的“老实”课.笔者不敢苟同以“形式新颖多变,构思独树一帜”来评价这类语文课.

《皇帝的新装》是初一年级一篇重要的课文,笔者在讲授这篇课文时,本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全新理念,在没有事先布置的情况下,让学生将“游行大典”部分改编为课本剧,当场加以表演.设想似乎十分合理恰当.我让学生分别饰演皇帝、骗子、骑士、托后裙的内臣、围观者、小孩子.只见“皇帝”忸怩作态、耀武扬威,“骗子”鞍前马后、忙个不停,“骑士”啧啧称赞、表情夸张,“内臣”恭恭敬敬、紧紧跟随,“围观者”齐声赞叹、拍手称好,“小孩子”一脸茫然、道破天机.顿时群情高涨,叫好声响彻教室;表演者夸张的动作逗得全体同学捧腹大笑.整个活动持续了30分钟之久,一节课在学生的哄笑声中热热闹闹地宣告结束.可学生学到了什么?其实,《皇帝的新装》是一个带着很强现实感的童话,是一个皇帝、几个大臣、两个骗子上演的一场骗与被骗的滑稽喜剧,课文借助极度的想象和夸张营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幽默的语言讽刺时弊.从表层来看这是一篇浅文,但其思想内核不易把握,所以应浅文趣教.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读重点的语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联想.这时,学生眼里的皇帝、大臣不再是平面化、文字式的人物,而是一群活脱脱、有血有肉的跳梁小丑.“趣”不单纯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是让学生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中来.语文课上,学生需要与文本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准确地体会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领悟文字的魅力.这时候语文课堂需要安静,让学生有思考、激发情感共鸣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感悟,便有了与他人交流的*;这时候语文课堂需要活跃,让学生有畅所欲言、展示才华的平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该静则静,该动则动,在“安静”中把思维的浪花汇聚成感情的激流,在“活跃”中表现思维的成果.

二、阅读欣赏的正解与他解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文学是艺术范畴,艺术的价值在于个性,甚至在于它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难题:是照本宣科,以标准答案统帅阅读欣赏,还是启发学生去感受一部作品,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作品的个中滋味?如果是后者,学生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教师就要解决好正解和他解的矛盾,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地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互动”更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头戏.由于知识、学识、阅历、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可能一致,并且多数与专家、学者、教师的理解相差甚远,不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偏离了教师的预设.面对这种情况,断然否定学生,喝令其坐下的教师应该是不会有了.但也有教师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和应变能力,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内容无法正常完成.有位年轻教师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到渔人离开桃源被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时,立即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这个渔人素质不高,人家明明叫他不要跟外人说,他还跑去告诉太守等”这位青年教师马上要求学生对此思考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同学议论纷纷,场面顿时失控.一篇抒写理想、批判黑暗的课文变成了“讲诚信”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明显偏离.也许正是忌惮这一点,有些教师用空洞表扬实际否定的方法把学生往标准答案上引,这样的课在现实教学中很常见,课堂看似流畅自然,实则缺少活力.希望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在预想之中,希望学生的所有回答都接近正解,至少在文学欣赏课上可望而不可即.

很多语文教师预设輔导、及时点拨,巧妙利用矛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也有这样的体会.授课前,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偏差,授课初,给以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方法辅导,授课中,一旦学生出现偏差,及时指导学生运用辅导的内容纠正,授课结束时,强化学生已经感性认知的理性知识.

在讲授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时,笔者先简单介绍新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再朗读、赏析.正当笔者和学生都沉浸于何其芳构建的一幅幅美妙绝伦的乡村秋景图时,有位学生突然举手发言:“老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实在无法理解,这个句子应该是‘收起乌桕叶的影子似的青鳊鱼’吧?”一个“他解”就这样不期而至了.是啊,初一学生如何能理解如此“朦胧”的语言?然而,这也正是新诗的特点所在.这样的“他解”也许不止他一个,不止这一句.笔者先是表扬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顺船下篙告诉学生,学习新诗不要纠缠于诗歌语言本身,不要总是企图去弄清这首诗究竟讲了什么,而要尽量还原意象和词句给人的瞬间场景,去感受每个字每个词带给你的内心的震动和冲击,去感受这一刻诗人内心的痛苦、喜悦、矛盾和挣扎等情感.于是,教学新诗的重点、难点一下子成了所有学生关注的焦点.再让学生讨论,学生的理解立马鲜活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说青鳊鱼像乌桕叶.”有的学生说:“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也有的学生说:“因为当时渔人闲适,把青鳊鱼当作乌桕叶的倒影,此时收获对他已不重要了!”还有的学生说:“渔人一网下去,收网时里面满是青鳊鱼和乌桕叶,混在一起,看也看不清.”一个“他解”的适时点拨和引导,不仅让学生的回答接近了正解,更让学生懂得了如何理解新诗的语言.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要备正解,更要备“他解”及其解决方法.

语文课堂的矛盾还有很多,譬如知识与能力的矛盾,孰先孰后,孰重孰轻,见仁见智,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并重?再如整体要求和个体需求的矛盾,班级教学必然有其整体目标,但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使得个体需求必然和整体目标有着各种不一致的地方,怎样才能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探索的问题.而语文教学正是在矛盾中追求和谐.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语文教学中永远存在着很多的矛盾,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直面矛盾,分析矛盾,掌握特性,解决矛盾,才能掌握科学思维的钥匙,找到教学工作创新的动力,营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兼容并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兼容并蓄为关于兼容并蓄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照猫画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