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非遗论文范文资料 与江西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问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遗范文 科目:电大论文 2024-03-10

《江西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问题》:本论文可用于非遗论文范文参考下载,非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江西音乐类非遗项目面临着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挑战,如何抓住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材创编、教学模式设置等关键环节,把江西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开展相应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江西高师院校 音乐类文化遗产

2005年以来,江西在普查非遗项目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深入挖掘出兴国山歌、九江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等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但是,很多音乐类非遗项目身口相传,地域性较强,传承人不多,面临着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的挑战.如何抓住高等教育改革的机遇,把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是值得相关部门高度竽视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承载着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历史责任

音乐类非遗项目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价值、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音乐类非遗项目,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具有深远意义.国家法律法规赋予了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的神圣职责,作为音乐基础教育合格人才的培养基地,高师院校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科研人才、学科建设、教学资源等优势,将音乐类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开展相应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是高师院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江西部分高师院校在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2007年,江西省政府 发布了《关于加强我省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组织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研究非遗项目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部分高师院校在音乐类非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九江学院和湖口县签订了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并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省职业艺术学院建立了南昌清音保护基地;井冈山大学成立了“非遗项目中心”.但是,由于地域限制、实践规模较小等原因,再加上没有建立音乐类非遗项目教育机制,以至于这些经验尚未在全省高师院校推广.

高等教育改革为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利契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大学功能已拓展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我们可以预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江西部分高师院校,特别是一些“专升本”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将由以往的培养综合研究性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专门性职业人才为主.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各地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把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教育体系,确定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目标,推动音乐类非遗项目“进课堂”,使之尽快转化为育人资源.

二、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音乐类非遗项目内容丰富,要将其纳入高师教育体系,就必须紧紧依靠政府主导,打破地域、部门的限制,推动保护、传承工作的整体发展.就高师院校而言,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教育内容

划定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四个门类,即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当然,从现有的高师教育体系来看,虽然声乐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归于音乐学这门学科.戏剧表演虽然有专门的教学体系,但是作为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绝大部分是戏曲表演,要求传承人必须具有扎实的演唱和舞蹈功底.

将非遗项目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统一纳入高师音乐学科建设,有利于完善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丰富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目标;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训练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中西失调”等问题.

2.明确教材内容

教材是实现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不过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音乐类非遗项目教材.2010年, 音乐学院制订了《音乐类非遗项目基本理论及案例分析》教学大纲,该课为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为研究生.江西省高师院校在创编音乐类非遗项目教材方面几近空白.

笔者认为,音乐类非遗项目必须区分教学对象,以“1+N”的方式建设一套教材体系.所谓“1”,是指侧重通识教育,创编高师音乐类非遗项目教学的公共教材,用于公共选修课教学;所谓“N”,是指侧重于专业教育,分声乐、舞蹈、器乐、戏曲四个专业,分门别类地编写专业教材.高师院校只有采取多元化的教材编写体例,才能更好地为音乐文化遗产分类教学服务.

3.明确教学模式

当前,江西高师院校开展音乐类非遗项目教学,多是应景式的普及型活动,形成不了集群效应.如在“文化遗产日”,高校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宣传,或者请某位传承人亲临课堂演示,或者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开专场演出.

笔者期望通过政府主导,打破传承人身口相传的弊端,将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纳入高师本科生培养计划当中,通过系统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素质全面、表演技能强的新一代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外省早有先例可循,如2003年,福建省教育厅特批泉州艺校的南音专业为五年制高职大专;同年,泉州师范学院音乐和舞蹈学院开设了南音专业本科班,第一批招收学生20名.

三、江西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据笔者统计,截止2014年12月,江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70项(含扩展项目),其中音乐类非遗项目34项(传统音乐7项,传统舞蹈9项,传统戏剧15项,曲艺3项);省级非遗项目488项,其中音乐类非遗项目192项(传统音乐38项,传统舞蹈86项,传统戏剧46项,曲艺22项).要把这些音乐类非遗项目纳入高师院校教育体系,教师必须紧紧抓住音乐课程设置、音乐教材创编、教学模式设置这三个环节,努力把非遗保护和音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双赢.

1.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教师应整合江西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国家级、省级有关非遗项目,并把它们纳入江西高师音乐学科建设内容.经过初步考虑,笔者认为可以把兴国山歌、九江山歌的优秀曲目编入声乐教学课程,把弋阳腔、青阳腔、赣南采茶戏、赣剧、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中的优秀唱腔编入戏曲教学课程,把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永新盾牌舞、吉安县鲤鱼灯舞等编入舞蹈教学课程,把萍乡春锣、武宁打鼓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等编入器乐教学课程.在开设课程时,教师必须精挑细选、统筹设置,既要考虑文化遗产的保护,又要考虑音乐教学实际,绝不能生拉硬扯、各行其是.

2.科学创编音乐教材

高师音乐类非遗项目教材,应该有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不同性质的教材.在编写公共课音乐教材时,教师应选取江西国家级的音乐类文化遗产项目,整合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相关内容,合成一册供高师学生选修;在编辑专业课音乐教材时,教师应精选国家级和省级音乐类非遗项目,分声乐、舞蹈、器乐、戏曲四大类,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使用.此外,各设区市的高师院校还可以选取当地音乐类非遗项目内容,单独编写音乐教材,供当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使用.

3.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在开展音乐类非遗项目教学时,高师院校应立*地实际,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在创建“一个基地”、开设“两个课堂”、组织“三个活动”上做好文章.

创建“一个基地”,是指高师院校积极参和音乐类非遗项目活态性保护基地建设,采取政府出资主导、保护和完善教学设施、高师院校提供师资科研力量的“校地共建”模式,共同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遗项目.

开设“两个课堂”,是指第一课堂在院校,即采取高师院校定向招生、地方政府定向分配的“订单”的培养方式,培育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第二课堂在地方,即在各地群众文化艺术部门的配合下,高师院校派出骨干教师,采用类似学前教育“国培”方式,加强对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的教育培训.

组织“三个活动”,是指在深入开展音乐类非遗项目教学改革的同时,高师院校深入开展校地交流活动、高校比赛活动和师生参和民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促进江西音乐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田青.音乐类非遗项目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个案调查和研究[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

※本文系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G2013019.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非遗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江西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遗项目问题为适合非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合肥非遗园门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