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资料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探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7

《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探究》: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川剧是巴渝地区移民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文化瑰宝,分为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几个类型,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人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川剧技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生态迅速变迁,川剧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文章从重庆川剧编剧、音乐、演员、导演的改变,探究川剧传承人的创新.川剧编剧隆学义、魏明伦、罗怀臻等着力于开创新的主题、新的表现手法以适应现代背景下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诉求,演员沈铁梅、孙勇波、黄荣华、谭继琼等则大胆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与西洋音乐激烈碰撞,产生了新的声腔及音乐形式,在川剧濒危时刻重燃了生命之光.

关键词:川剧 ;传承人;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6506

一、研究背景

川剧是巴渝地区移民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运用四川方言,吸收鄂、甘、赣、苏、皖、陕等地声腔和巴渝地方弹戏、花灯而形成的唱腔.川剧仅靠舞台上一桌二椅,演义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的故事,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川剧剧目包罗万象,艺人们把社会上流传的故事提炼、美化,带给观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它是川渝民族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巴蜀两地的文化瑰宝.

承载着巴渝历史和文化的川剧艺术,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精彩绝伦的表演,彰显着巴渝人们的智慧和生活.巴蜀人狂热的川剧情从川剧理论园地 “一报三刊”的繁荣景象可窥一斑.《四川戏剧》等集中发表川剧论文的期刊,为川剧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生态迅速变迁,电子时代到来,流传了300多年的川剧艺术在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等当代艺术的冲击下市场萎缩,观众流失,经费严重不足,古老的传统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

2006年川剧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川剧人、民间组织及政府,掀起了挖掘传统剧目,发展、创新川剧的热潮.川剧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川剧人,人人身怀绝技,他们成为川剧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如戚序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无形、活态,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因绝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并生动地存储于传承人身上,使得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

“川剧振兴”30年,川剧人对川剧传承和创新可谓呕心沥血.特别是自1999年起,川剧大小研讨会,各种演出报道比比皆是.为搭建良好的川剧传承创新平台,政府建成“中国川剧网”供国人交流.但笔者通过对大量刊物阅读研究发现对传承人创新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重庆地区的川剧研究更是捉襟见肘.作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主题 “川剧传承人”,检索出113条结果,有39条研究川剧传承人,余下的则是其他相关门类.39条中期刊论文23篇,硕士论文2篇,报纸报道7份,会议记录7份.在这些成果中涉及人物介绍、历史渊源、川剧大小事件评论、建议等,为川剧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论述多为宽泛介绍、简述,研究的深度和专业度不够;二是存在较重的地域偏颇.川剧的“一报三刊”发行地和从事川剧研究的川剧艺术研究院都在成都,自然对成都地区的挖掘和关注较多,而对同为川剧之乡的重庆以及重庆传承人的研究和挖掘则较少.重庆现有重庆市川剧团、三峡川剧团、永川川剧团、綦江川剧团以及民营的群艺川剧团共5个川剧团和流动的川剧小分队.这些剧团平时的演出多以传统折子戏为主,有些剧院为了生存也加演些歌舞、杂技、魔术等以支撑着极不景气的川剧市场.

振兴川剧30年来,成都500多个剧目复排,演出1.6万场川剧节目,9个演员获梅花奖,国家一、二级演员120个.与成都相比重庆活跃在川剧舞台上的大约有100人,近年推出川剧大戏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有6部:《灰阑记》《乔老爷奇遇》《李亚仙》《金子》《中国公主图兰朵》《鸣凤》.三度梅获得者1人,一度梅奖3人.从数据看综合力量较成都弱,但因政府大力支持和川剧人励精图治,重庆川剧却也熠熠闪光.

川剧的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对传承人的研究和保护,理应成为川剧研究的关键和核心任务.因此,笔者在此对重庆地区川剧现状以及传承人的创新进行厘清,以期对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光大尽绵薄之力.

二、川剧传承人创新轨迹与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表演艺术,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相传.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文化传承的“执棒者”[2].川剧传承人有编剧、音乐、演员、导演等多个行当,现以川剧编剧隆学义、阳晓、魏明伦、罗怀臻为例,从重庆编剧现状进行讨论

(一)编剧创新——开创有新意的主题,描述用新颖的形式,反映作者新思维

开创有新意的主题,描述用新颖的形式,反映作者新思维,是川剧编剧创新特征.川剧编剧是戏曲文字形式的表述者,是整个戏的灵魂与核心.编剧必须熟悉川剧舞台、舞台程式,在给表演者提供表演依据的同时给演员二度创作留出空间.

1.本地剧作家

重庆川剧编剧人的创作精神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主题开创,且传承、创新并重.重庆川剧编剧的有如下几人.

隆学义,1941年出生于重庆,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整理剧目有《冲霄楼》等数十个,其作品涉猎各剧种,作品有话剧《河街茶馆》,京剧《江竹筠》《梦蝶》,黄梅戏《雷雨》,广东汉剧《*梅》,曲艺电视剧《吊脚楼》.而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则是川剧《金子》《鸣凤》《春潮急》《南华堂》《貂蝉之死》《刘姥姥进大观园》《玉娇龙》等.其作品风格雅俗共赏,文采卓著,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令人赏心悦目.编剧时传承创新并重,用传统川剧独特的表演程式也叫基功程式来表达情感的同时注重个性化、民族化、地域化.川剧程式源自社会生活,艺术家们根据舞台艺术审美要求与规律将生活自然状态加工提炼为舞台艺术形态并与打击乐、唱腔融为一体形成规范的、固定的表演方式,去塑造人物、表现生活形态.编剧在考虑文学性的同时兼顾表演手法,以便演员二度创作.如《金子》中仇虎醉后把焦大星看成焦阎王,演员变脸技艺便体现得恰到好处.《金子》中常五听说虎子回来了,演员运用踢褶子、矮子功把常五对仇虎的惧怕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学性与动作性自然契合.隆学义对此剧的创新表现为:曹禺的《原野》核心人物是仇虎,改编后,在大体情节保留的前提下,删去一些情节细节,突出金子.在金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探究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