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范文资料 与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8

《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关于免费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城市理论为基础,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指出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要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这一重要途径来推动实现;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工业化、重要基础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信息化.

关键词:马克思;城市理论;城市化;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工业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18-05

我国正处在努力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推进的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大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及实施要求.而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借力于我国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2012年11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再次强调“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和政府政策相呼应,2000年后国内理论界也相应加快了对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关系的研究,二者紧密相关,这一观点已在各界得到广泛认同.但目前国内还缺乏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对新型城镇化拉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基础和条件、手段和支撑等方面进行的深入分析.而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出版有关城市化的专著,但曾涉及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其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条件下对城市化和城乡融合、一体化的分析和描述对我们如何以新型城镇化解决因城乡二元结构而引致存在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愿在此抛砖引玉,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关系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建立在城乡分离的现实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城乡分离、城乡对立的关系开始研究城市问题的,分析了城市起源是劳动分工和生产关系间矛盾的产物,认为城乡分离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1]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初稿》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人类历史上两次大的城乡分离,充分肯定了两次分离对人类物质和精神劳动的积极意义和主要贡献,强调城市发展史、文明史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史,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制度的过渡、地方局限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2]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城乡分离作为劳动分工的必然性、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性是肯定的,认为城乡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实质上就是城乡对立运动,这种对立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马恩认为城乡分离和对立的特殊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差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道:“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资料、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3]表现在个人劳动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对立上的城乡分离和对立,引起了城乡在财产、身份、政治、交换等众多领域的差别和矛盾,由于城市拥有乡村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左右着乡村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城乡间的利益差异最终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形成,制约着城乡融合和社会统一.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度、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有实质性改变,仍将长期存在,这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瓶颈,也使得我国城乡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引致城乡关系分离甚至对立.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使其仍处于“半城市化”状态,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直面这一不争事实,并依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另外,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从追求速度向注重提升质量转变,不太可能以每年1%的速度增加,从而使得农村人口仍将有大量长期存在.再加上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状况限制等因素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绕不开城乡分离长期存在的现实基础.因此,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绝对不是在短期内将所有乡村全都发展为城市,两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同的,两者并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长期趋势,是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必然.这种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以及对立矛盾冲突,是传统和现代、落后和先进的差异和对立,在一定特殊历史阶段、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之际,只有存在这种矛盾和对立,才能更好地推进人类历史的进步.

(二)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城镇化的质量提高以及城镇品质的提升,而其外延主要表现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所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走内涵式城镇化发展道路,才能促进其外延作用的发挥,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充分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城市化这一历史发展进程,肯定了城乡分离的作用,同时也批判了城乡差异和矛盾引起的弊端以及对立的不合理性,并且吸收了早期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和欧文的人道主义思想,认为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城乡差异和矛盾对立终究会消灭、最终将实现更高形态上的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宣言》《共产主义原理》《论住宅问题》《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多部著作中,明确地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理念,强调了消灭城乡对立的可能性、内在动力和最终达到城乡融合的重要性,提出只有消除城乡对立“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4]且“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和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5]并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6]而城乡融合的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点”.[7]同时,马克思在《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城市化概念、分析了城市化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了农村转化为城市的历史必然顺序规律:“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一样,是城市乡村化”.[8]马克思的乡村城市化理论阐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城乡关系的变化是资本主导城市化进程的体现,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非但未消除城乡之间的矛盾对立,反而更扩大和激化了这种矛盾.因此,只有在废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前提下,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才能逐步消灭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结论: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