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刚性论文范文资料 与刚性兑付和股权众筹未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刚性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5

《刚性兑付和股权众筹未来》:本文是一篇关于刚性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表面来看,股权众筹和刚性兑付完全相悖,甚至和基本常识南辕北辙,但实际情况是,股权众筹平台要降低投资者或有的 成本,其最合理的选择就是提供刚性兑付方向的保障.

根据相关报告,2015年股权众筹平台总数为130家,融资项目总数为7532个,股权众筹预期筹资额为271.19亿元,实际完成为51.9亿元,而2014年实际融资总额仅为7.1亿元.作为和股权众筹平行的一种债权众筹形式,2015年网贷的交易总量则超过万亿元规模,日交易量接近股权众筹的全年总量.毫无疑问,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式,叫好不叫座已是不争的事实.

1 我国股权众筹存在的问题

2011年股权众筹进入中国后,从业者模仿美英成熟的营运方式,先搭建好股权众筹平台,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一边吸引融资方发起项目,一边吸引投资方注资项目,平台收入居间服务费.

但股权众筹平台的投资人关心的不仅是股权投资后的项目盈利问题,还有项目投资的风险问题,一旦项目经营失败或者是融资方恶意欺骗,投资方就要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拿不到股权分红,所投资的股权也因为资产的专属性成为一堆烂账.这个模式下,各个股权众筹平台都门可罗雀,即使项目不少,投资人也寥若晨星.

这种残酷的现实,倒逼股权众筹平台沿着两个方向进行创新(图1):

第一,平台从股权众筹流程的前端介入,尽量披露融资项目的相关信息,降低投融资过程的交易成本.

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各家股权众筹不断完善尽职调查的手段和措施,依靠复杂的项目评估机制和大量人力投入来对项目进行筛选.一时间,各个平台“十级风控”“九级筛选”的风控创新模式不绝于耳,乃至大部分平台引入“领投+跟投”模式,依靠领投人的社会资本为项目增信.

第二,平台从股权众筹流程的后端介入,平台 投资人处置成功融资后或有的道德风险问题,降低投资之后的 成本.

这种思路下,股权众筹平台通过股权代持的模式,以名义股东权利来实现对项目方融资和经营过程中的监督,同时平台通过专业团队来解决投融资双方各种纠纷,并实现平台代持的规模效应.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国内股权众筹平台的任何创新,都紧紧围绕着一个前提,即股权众筹平台是一个独立第三方信息服务 ,这是股权众筹平台的模式基因.这个前提下,平台坚决将投融资双方利益纠纷和本身利益进行泾渭分明的切割,将项目的投融资风险隔离到平台之外.

事实上,看似合理风险隔离理念,恰恰是国内股权众筹平台发展的基因缺陷,成为股权众筹在国内水土不服、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

2 股权众筹平台模式的演变路径

晏子使楚的故事中讲了一个“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大约可以理解为环境选择的重要性.延伸到国内股权众筹的发展问题,则可以归结成既写作度约束下的外来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演化问题.

之所以将股权众筹问题归结成制度和模式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理由:

第一个理由相对简单:中国的小微融资交易规模非常大.2014年,全国小微企业融资规模高达20.7万亿元,以逆向思维来思考,如果股权众筹不是模式问题,经过4年的市场推广和发展,应该存在一个相对清晰的份额或比重,不会被边缘化到几乎零占比的地步.

第二个理由是参考债权众筹(也就是所谓的P )在中国的演化过程做出的判断.P 在中国落地之后,也曾经试图通过模式创新深度揭示项目信息,促进交易量增长,从而打破P 平台的发展瓶颈.而事实是,行业在普遍性承诺刚性兑付之后,交易额才开始突飞猛进地增长,实现2015年万亿元的交易额.

刚性兑付背后隐藏着P 模式和现存制度约束冲突发展的全部秘密.交易成本决定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P 刚性兑付意味着投资者或有的 成本大大降低,并将这部分成本内化为平台成本.

P 平台这样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投融资的第三方平台业务发展,需要有完善并且高效的征信体系、司法体系等进行保障.毫无疑问,我国在这方面建设还相当不成熟,尤其中小投资者的信息甄别和维权的成本非常高,在现有制度无法高效保证投资者的环境下,如果平台不想放弃国内巨大的P 市场,那么就不得不依靠刚性兑付获得业务发展的巨量资金.

因此,刚性兑付是P 最核心的特征,并且刚性兑付意味着P 平台基因的根本性变化——平台放弃了第三方独立平台的风险隔离.

换一种说法就是,不问是否清如许,只要源头活水来.就现阶段P 平台而言,把钱借给谁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将别人的钱借出去?后者才是P 平台暂时的立命之本.

股权众筹和P 的平台性质,可以说得上是同宗同源,而和P 相比,股权众筹的模式和制度的冲突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这样比较P 和股权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图2):

在投资项目之前,P 和股权众筹平台都要通过尽职调查等方式,调查、核对、揭示项目发起人(融资方)及项目运营的相关信息,或者根据尽职调查的信息,进一步对项目进行评估,并向投资者公布相关结果.就具体平台而言,信息获取的程序或甄别手段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就行业而言,P 和股权众筹都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示项目信息,来吸引和提高投资者的决策效率.从这方面讲,两种平台不存在明显差异.

如果考虑规避投资之后的风险问题,P 模式则具有相对优势.因为项目运营出现风险之后,股权众筹投资者所持有的,是小微项目的具体资产,具有项目的专属性,处理成本高、贬值幅度大;而P 投资者的资产,则是清晰明确的债权,并且有法定的追偿权利和较靠前的清偿顺序.考虑到国内小微企业平均2.5年的存续期,投资保护机制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投资者决策,P 交易量和股权众筹交易量实际就是投资者对这种保护机制的一个反映.

刚性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刚性兑付和股权众筹未来为关于刚性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刚性塑料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