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充分就业述评论文范文资料 与国外未充分就业述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充分就业述评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0

《国外未充分就业述评》:本文关于充分就业述评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 (中)摘 要 受金融危机和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长期影响,全球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未充分就业现象愈发普遍,并严重影响着个人职业发展、组织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以及社会就业问题.本文从未充分就业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五个方面,梳理并讨论了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关键词 未充分就业;资质过高感知;教育过度;技能未充分利用

中图分类号: (中)中图分类号 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6)02-0086-1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602010

一、引言

自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失业率持续攀升.国际劳工组织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失业人数为201亿,平均失业率达59%,并将在未来五年继续上升

资料来源:劳工组织报告.未来五年全球失业率将会继续攀升[EB/OL].[2015-01-21]. http://www.tibet3.com/news/content/2015-01/21/content_1718679.htm

.然而,这只是被普遍关注的显性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求职者被迫在低于自身职业期望的岗位就业,陷入了“虽就业,但未理想就业”的状态.这是一种隐性失业,学术上称之为“未充分就业”[1-2].

未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是相对某些标准而言更低质量的就业,包括非自愿性*

非自愿性*:指适合从事全职工作的个体,因经济等原因被迫从事*工作.

、薪酬/层级相对降低,以及技能未充分利用等[3].近年来,全球未充分就业现象极为普遍.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BLS)2015年报告,2009-2014年,美国劳动力未充分利用率(Underutilization Rate)由97%上升至112 %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 Economic news release: Table A-15.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labor underutilization [R/OL]. http://www.bls.gov/news.release/empsit.t15.htm,2015. ,而该指标仅反映了“从事非自愿*工作的人员比例”,是未充分就业的部分内容.我国未充分就业现象更为普遍,2012年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针对32个国家的一项调査显示,中国拥有未充分就业感的个体比例最高,达84%.尼格和费尔德曼(Ng and Feldman)指出,随着就业难度加大和员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未充分就业问题还将进一步恶化[4].

未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还会造成组织和社会的损失.一方面,未充分就业会降低组织和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用,造成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未充分就业将大大增加官方失业率[5],并可能引发绩效不佳或更好机会出现时的跳槽现象[6].因此,正确认识未充分就业现象并探索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个人、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议题已被国外学者及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但尚未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从未充分就业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五方面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未充分就业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借鉴.

《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2期

二、未充分就业的内涵

1未充分就业的定义

1948年,国际劳动统计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bor statistics,ICLS) 首次引用“未充分就业”这一概念描述与工作时间相关的就业不足现象.此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从不同视角对未充分就业进行了界定和研究[7].其中,费尔德曼的定义较为综合且运用广泛.他指出未充分就业是相对某些标准而言更低质量的就业,包括“现有岗位薪酬较原岗位低20%”,“非自愿从事*、临时或间断性工作”,“受教育程度高于岗位要求”,“非自愿从事专业领域外的工作”与“技能高于岗位要求”五方面[3].基于此,詹森和斯莱克(Jensen and Slack)将未充分就业归结为时间性未充分就业、收入性未充分就业和岗位不匹配性未充分就业三类[8].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仅选取其中一到两个方面,或使用资质过高/大材小用(overqualification)、教育过度(overeducation)以及技能未充分利用(skill underutilization)等概念加以替换[7].纵览既有文献,本文认同詹森和斯莱克的观点,认为未充分就业的内涵应从工作时间、工作回报和岗位匹配度三方面进行诠释.

(1)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方面的未充分就业包括两类[9]:一类指员工工作时间常少于35小时/周,但希望工作更久[10-11],即雇主未能满足员工工作时间方面的需求[12];另一类指个体由于经济形势等原因从事非自愿*活动[13],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即以“未充分利用率”反映此现象,并作为未充分就业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

(2)工作回报.工作回报方面的未充分就业指员工当前岗位的报酬、层级或声望低于比较对象或一定标准.该比较对象包括三类:一是原岗位,如兹翁科维克(Zvonkovic)等认为未充分就业是“个体目前工作收入较原工作收入至少低20%”[10,14];二是同类岗位,如费尔德曼将“个体目前工作收入较同岗位同事收入至少低20%”视为未充分就业[3];三是最低工资,如杜利和普瑞斯(Dooley and Prause)指出员工报酬低于最低工资的125%则处于未充分就业状态[3,13].

充分就业述评论文参考资料:

就业指导论文1500字

就业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1500字

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

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

结论:国外未充分就业述评为适合充分就业述评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就业新闻述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