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超现实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生死疲劳的超现实主义叙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超现实主义范文 科目:技师论文 2024-02-08

《论生死疲劳的超现实主义叙事》:本文是一篇关于超现实主义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借助本雅明对超现实主义的见解,介入对莫言《生死疲劳》的文本细读,尝试探讨文本内部的隐微叙事与莫言对当代历史的独到诠释.

关键词:《生死疲劳》;超现实主义叙事;后现代狂欢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4)2-0058-08

2012年10月11日,新华社发布了如下消息: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①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②

上述报导中,有两处值得商榷.首先,从瑞典文学院网站(http://www.nobelprize.org)可见,莫言的获奖理由并不是他对“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的借鉴、创新,而是他对“幻觉现实主义”(hallucinatory reali)的出色运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瑞典语原文中,莫言的获奖理由是“幻觉的敏锐”(“hallucinatorisk sk?覿rpa”,也就是英文的“hallucinatory sharpness”,严格的译法应为“谵妄幻觉的敏锐”),而未使用“幻觉现实主义”一词.这就意味着,瑞典文学院对莫言这位杂取旁搜、恣意“胡抡”的小说家究竟属于哪个文学流派,并无十足把握.

其次,所谓“新闻公报”中的那段话,似与原文有出入.在瑞典文学院网站中,可以找到莫言的“生平创作简介”(biobibliographical notes),其中有一段类似的说法,试译如下:

“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实,历史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同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口述传统的出发点.”③

这段评语与新华社通稿中的引文颇为相似,不知道是翻译有误,还是另有所指?评语中提到的福克纳、马尔克斯,一为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一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都是小说界的巨擘.在莫言的小说中,的确可以看到这两位小说家的影子,也的确可以找到意识流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但是,莫言的小说是否能够简单地归类于“意识流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或“幻觉现实主义”?恐怕都不贴切.照莫言自己的说法,他的后期代表作《生死疲劳》“采用了一种东方式超现实主义的写法”.

莫言谈道,《生死疲劳》是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的一种思考,比如土地问题、农民问题.他在写作上采用了一种“东方式超现实主义”的写法,小说里面人可以跟动物之间自由地变化,然后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照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为了准确理解莫言所谓“东方式超现实主义”,首先要对“超现实主义”这一源自法国、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流派略加介绍.

一、重温“超现实主义”

1924年,法国作家布勒东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e),并正式组织一个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1928年,他又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呼唤想象力的解放.布勒东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它是“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他认为,梦与现实看似矛盾,却可以获得统一.而梦与现实的统一,既是“绝对现实”,也是“超现实”.④

超现实主义者深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法国哲学家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推崇直觉、无意识的穿透理性壁垒的想象力与洞察力,乐衷于从梦境、幻觉等“超理智”的生命体验中汲取创作灵感.布勒东的小说《娜佳》、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乡下人》,还有西班牙名画家达利(Dali)的画作《记忆的坚持》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代表作.

1929年,本雅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界之最后一瞥》.在这篇万余言的长文中,本雅明指出,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韩波的《在地狱中的一季》才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最早的纲领性文件”.书中有这样一句:“在大海与北极花织成的丝绸上”(on the silk of the seas and the arctic flowers).⑤韩波稍后注解说,此句“纯属虚构”(There’s no such thing.).本雅明认为,正是这一旁白所包含的“辩证内核”后来居然发展成为超现实主义.这就意味着,非理性的恣意想象,也就是突破现实束缚的“想象力的解放”,恰恰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本质特征?⑥

本雅明解释说,在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者那里,这个运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梦想.对他们来说,只有当每个人的清醒与睡梦之间的界线已经磨灭之时,生活才最有意义;其时,大量的形象纷至沓来,并与声音精确而巧妙地“相互渗透”(interpenetrated),根本找不到意义的裂隙,也就在此时,“语言找回了它自己”.本雅明总结说,超现实主义创作方式的美学特质正是“形象和语言领先”.⑦

那么,如何才能让形象与语言领先于意义与思想?这就要乞灵于睡梦或类似的沉醉(intoxication)状态.本雅明认为,梦在世界结构里像一只龋齿(a bad tooth),它会使个性松动.所谓个性的松动,意味着自我从超我、常规思维、社会规范以及“美学与道德的偏见”中获得解放.只有挣脱现实与理性的束缚,才能自由地认识和表述这个世界.所以圣波尔·鲁在凌晨上床休息时在房门口贴出如下告示:

“Poet at work.”⑧

本雅明指出,人生的启迪有两种,一种是乞灵于上帝的“宗教启迪”(religious illumination),一种是唯物主义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世俗启迪”(profane illumination).⑨超现实主义者信奉“世俗启迪”,不相信“宗教启迪”,他们从第一批钢铁建筑里,从最早的工厂厂房里,从最早的照片里,从大钢琴和过时的服装里,从已经落伍的酒店里,首先看到了“革命的能量”;他们把火车旅途中的凄惨见闻,被上帝遗忘的礼拜日在大城市的无产阶级居住区的观感,以及穿过新公寓雨意朦胧的窗户的向外一瞥,都转变成革命的体验,甚至革命的行动.

超现实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结论:论生死疲劳的超现实主义叙事为关于超现实主义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超现实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