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超现实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与超现实主义体现视角品读忽然七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超现实主义范文 科目:职称论文 2024-02-04

《超现实主义体现视角品读忽然七日》: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超现实主义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 《忽然七日》是美国作家劳伦·奥利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萨曼莎·金斯敦的七次生死循环.文章从《忽然七日》的超现实主义体现和出版价值着手,分析了这部小说出版的社会意义,将小说主人公萨曼莎·金斯敦的生活环境、生活状态与我国的校园欺凌事例结合,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成长,呼吁大家正视生活、珍爱生命、活出真实.

【关 键 词】超现实主义文学;出版价值;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卢玉娜,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忽然七日》是美国作家劳伦·奥利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死亡与重生、自我救赎为题材,分七个部分叙述,讲述了阳光烂漫的17岁少女萨曼莎·金斯敦遭遇车祸死亡后重生,生死不断循环的故事.萨曼莎每次重生都会回到遭遇车祸死亡的那一天,虽然每次都重复一样的剧情,但萨曼莎却由原本的紧张恐惧逐渐转变为坦然接受,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反思自我,最后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一、《忽然七日》中的超现实主义体现

1.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

《忽然七日》借助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的故事结构,打造了少女萨曼莎的故事.故事围绕萨曼莎的日常生活展开,通过展现萨曼莎每次生死循环的不同情境、每次死而复生的心理变化,呼吁大家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这部小说语言风格幽默戏谑,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超现实主义文学属于超越现实情境的文学体系,产生于法国20世纪20年代,随着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发展而兴起,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超现实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阿波利奈尔的一个剧本序中,1924年《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公开宣扬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与艺术观点,否定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创作规律.其理论依据源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梦的诠释.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认为文学创作不能局限于现实,现实环境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潜意识状态下人的行为与心理却能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潜意识与梦境可以显示人的过去和现在,又在某种程度上预示未来.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法国的象征主义文学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起点.超现实主义文学注重非现实的心理因素,以梦境或幻觉为创作源泉,并以现实中的环境、人物、事件为构建基础,借虚拟照见现实,唤醒“本我”,凸显人内心的深刻感悟,引己自省,引人深思.超现实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故事的构建基于现实又具有*色彩;二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多呈现与现实环境中人物性格相反的特点;三是表达形式上多以幽默戏谑的口吻叙述人物、背景、事件等,以追求神秘、奇特的艺术效果.

超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至今,形式和内容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其表达形式更多样化,语言风格更贴近现实,对自我意识的探寻日益加深,基于现实构建的故事更具创意.

2.《忽然七日》中的超现实主义

主人公萨曼莎·金斯敦遭遇车祸死亡,重生的时间总会回到死亡的那一天,犹如西西弗斯般不断重复死亡那一天的经历.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分别讲述了萨曼莎在七日里的生死轮回.第一日,萨曼莎死亡;第二日,重生让萨曼莎开始怀疑自己具有不死之身的超能力;第三日,萨曼莎试图改变自己死亡的命运,却发现自己的生死早已注定,无法改变;第四日,萨曼莎开始接受自己的命运并反思自我;第五日,经过反思与自我对话,萨曼莎真正了解自我需求并展开行动;第六日,萨曼莎回归初心,找回自我,坦然面对生活与生命;第七日,萨曼莎不留遗憾地去爱,去发现生命的美好.

死亡是萨曼莎无法改变的结局,虽然是七天的相同经历,但薩曼莎却以不同的心态对待死亡,以不一样的处事方式对待他人.她对亲情、友情、爱情都有了不同的理解,开始对父母、亲人、朋友报以热爱,这让她每次的生死经历变得不一样.

3.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发展

超现实主义文学是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创作者往往靠丰富的想象力吸引读者.这种文学形式借助虚幻环境映射现实,犹如细胞分裂般分裂出一种至多种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环境或人格,以环境的反差、人格的反差,展现人物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叙事中探寻真我,以达到在现实环境中的自我救赎.

超现实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把奇特的想象、虚拟梦幻的环境通过真实又富有逻辑的叙事变为现实,配以故事构建,让真实存在的人被赋予超越现实的能力和经历,满足读者渴望新奇创意而又要求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追求.超现实主义文学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不拘一格的形式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让读者更有带入感.

超现实主义文学是文学多样化的一种表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兴盛不息,并且不断进步.

二、《忽然七日》的出版价值解读

1.在“自我”与“超我”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自我”即拥有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并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来衡量自己;“超我”则是以社会准则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象征性互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每个个体都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个体会主动掩饰“自我”,依照社会准则构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超我”.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标签,为了融入环境,我们掩藏“自我”,依据环境需要构建“超我”.

《忽然七日》中的萨曼莎就是从“自我”走向“超我”的典型.在小说开头部分,萨曼莎和她的小团体倚仗长得漂亮恣意妄为,做着她们认为光鲜的事,却无视给他人带来的困扰和伤害.“人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知道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很多遗憾的事,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最后一次 ,但这是好事,如果知道的话,几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放手.”萨曼莎在一次次的生死循环中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她认为这是上帝在给她机会,让她向曾经伤害过的人道歉.她开始理解父母,认真地和自己曾经认为是小孩子的妹妹聊天,并在最后一天给予他们深情的拥抱.她让死党琳赛知道自己非常重视她们之间的友谊,拯救了被自己欺负过的朱丽叶,感受了“守护神”肯特的关爱.友情、亲情、爱情,她都一一弥补,弥补当初自己给他们带来的伤害.这七日,是萨曼莎回归初心的过程,在“自我”与“超我”中,萨曼莎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超现实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结论:超现实主义体现视角品读忽然七日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超现实主义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超现实主义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