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方法探析论文范文资料 与中医痹病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方法探析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2-13

《中医痹病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探析》:此文是一篇方法探析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结合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在吴氏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经验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痹病学和现代生命科学结合、医疗机构制剂开发、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方面,探析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方法和经验,以期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 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温阳通络法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1.015

中医痹病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认识和研究风湿病的病因、病理、分类、诊断、治疗、护理、养生、康复、预后转归等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一门临床二级学科,是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从2009年云南省中医医院风湿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团队紧紧围绕着学科建设的目标,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机构制剂开发和学术辐射力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本文将探析本院中医痹病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方法和经验,为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1 学科建设注重吴氏学术思想和特色诊疗经验的传承和创新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是长期学术研究、临床实践和中医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源泉,是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临床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2].吴佩衡扶阳学术思想渊源始于《黄帝内经》人体阳气理论,法自《伤寒论》三阴寒化证温阳扶正思想,传承发扬了郑钦安学说之精华,其核心是及其重视阳气在人体的作用,认为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立法论治首重扶阳,扶阳学术思想广泛用于临床内外妇儿科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疗效显著,特色明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扶阳学术流派.本学科建设以吴氏学术思想的传承创新为重点,结合本学科临床实际,围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痛风、骨关节炎3个优势病种,在吴氏学术思想文献研究、历代传承人学术思想及整理应用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吴氏学术思想,提炼临床常见风湿病的诊治原则及治疗大法:①温阳通络法治疗RA;②清热通络法治疗痛风急性期,健脾渗湿法治疗痛风间歇期;③益气养血法治疗骨关节炎.尤其在吴氏扶阳学术思想温阳通络法治疗RA研究中取得了标志性研究成果.学科团队通过文献整理、流行病学调查、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等系列研究,围绕温阳通络法治疗RA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作用机制、疗效水平和安全性等开展科技攻关,较好地解决了从阳虚邪凑论治RA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安全性、创新制剂,及科学内涵等行业关注的难题,为RA患者提供临床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新思路和新方法,提高了中医药防治RA诊疗水平.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度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弥补了云南中医界省级层面的科学技术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

影响力.

2 学科建设注重“中医痹病学和现代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中医药学科发展模式

中医痹病是一类临床常见、多发且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这些疾病病因病机比较复杂,且由于中医学自身的特点,给中医痹病学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挑战.中医痹病的病因及机制多和免疫功能紊乱、炎症、遗传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痹病学研究和现代生命科学最新研究进展紧密结合,将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现代生物学运用到中医痹病学的研究中.本学科建设过程中,汲取现代生命科学先进技术,完善和建立中医痹病相关研究方法,主要有:①文献研究:依靠现代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平台和中医古今文献数据库,回顾梳理吴氏扶阳学术思想历史渊源、临证经验、用药规律等,并建立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网站及数据库.②流行病学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医痹病常见病种发病学规律和中医证候学规律及其危险因素,总结出中医学对其发病学、证候学认识的新观点或新理论,并建立相关数据库[3-4].③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将个人经验、专家意见和当前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进行医疗决策,做出诊疗决定.学科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进行临床医疗,积极采用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临床研究结果,开展临床医疗实践,提高本学科医疗服务质量及临床水平.④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揭示中医病症及疗效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本学科建设过程中,已建立风寒湿痹病证结合和DBA小鼠胶原免胶原关节炎模型、高尿酸血症病理模型、炎症模型和疼痛模型,从抗炎、镇痛、免疫抑制及滑膜4个方面全面评价温阳散寒除湿法(蠲痹颗粒)治疗RA的主要药效学[5-6].从调控Th1/Th2细胞、Th17/Treg细胞平衡角度,揭示温阳散寒除湿法通过调控Th17/Treg平衡介导抗RA的免疫学机制[7].从桂枝温通经脉配伍温阳散寒中药对促炎细胞因子调控作用角度,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桂枝温通经脉配伍温阳散寒中药作用的靶基因,阐明了温阳通络法基本方君药(附片、桂枝配伍)能下调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及相关基因(IL-17B)的表达,揭示了附片、桂枝是温阳通络法治疗RA发挥疗效的关键药对[8].基于尿酸盐转运蛋白(尿酸盐转运体)的调控作用角度揭示了健脾渗湿通过调控肾小管尿酸盐转运蛋白UAT、OAT3、URAT1的表达而发挥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作用,为健脾渗湿方治疗痛风提供了一定的

理论依据[9-10].

3 学科建设注重“中医痹病临床诊疗和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有机结合”的医药结合的发展模式

医疗机构制剂(院内制剂),特别是中药制剂,是对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的高度概括,在继承传统、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学科建设应注重“中医痹病临床诊疗和医疗机构制剂开发有机结合”的医药结合的发展模式.学科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云南省名中医吴佩衡及继承人吴生元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发一系列针对中医痹证常见病院内制剂,临床疗效显著,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吴佩衡认为,“阳虚邪凑”是尪痹(RA)的关键病机.故临证当辨病损性质,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本顾标,标本兼治,提出“温阳通络法”治疗尪痹,基于此理论,研制了治疗尪痹的系列专病制剂,如蠲痹颗粒、寒痹散、寒立消贴敷剂等,临床广泛用于尪痹的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丰富、完善、发展了中医防治尫痹方药理论.目前正在进行中药、天然药物6类新药的临床前评价.针对痛风急性期湿热蕴结证,采用清热活络法,研发痛风消痛颗粒、痛风贴.痛风间歇期脾虚湿阻证,应用健脾渗湿法,正在进行痛风宁颗粒院内制剂的开发.学科建设过程中,已研制和正在研制10余种特色制剂(蠲痹颗粒、痛风消颗粒、痛风清洗剂、痛风贴、痛风气雾剂、痛风宁颗粒、痛风栓、寒立消贴敷剂、寒痹散、热痹散等),形成了中医治疗为主,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系列制剂,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蠲痹颗粒、痛风贴).

方法探析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的方法

论文分析方法有哪些

写论文方法

论文方法有哪些

论文调查方法

国家级期刊的查询方法

结论:中医痹病学科建设思路和方法探析为关于方法探析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探析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