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周知论文范文资料 与给僧道度牒和命道篆司造周知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周知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3-28

《给僧道度牒和命道篆司造周知册》: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周知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其二,道士管理制度——“度牒”制;其三,宫观管理制度.明王朝道教管理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是合理的,然而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的施行实践却不尽然.除了太祖和成祖严格执行外,其后诸帝皆有制不依,管理制度遭受破坏.

关键词:度牒制 明王朝 道教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2-23-29

政府设置道教管理机构,发端于南北朝.至元代, 设集贤院总领道教,所辖各派再分级进行管理.正一道在天师之下,“路设道篆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分领其事.明代道教管理机构,在借鉴、吸取前代经验基础上,特别是元代经验上建立起来.

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

1.明代道教管理制度体系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令六部各自独立而直接听命于皇帝.废除相权,加强皇权,由此确定明朝政府官制.洪武十四年前后明朝政府的官制变化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坐标性事件.洪武朝道教管理政策作为加强 集权诸多政策的一项,毫无疑问亦和此坐标性事件息息相关.朱元璋的道教管理政策,以洪武十四、五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洪武十四、五年以前大体上是元代道教政策的继承,特别是洪武五年以前继承的色彩浓厚;洪武十四、五年后,则以一贯的政策临事,奠定有明一代道教管理政策的基础.

洪武元年(1368)正月,“立玄教院,以道士经善悦为真人,领道教事”.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革僧道善世玄教二院.洪武十五年(1382)始置僧箓司、道箓司.“僧道箓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通经、戒行端洁者为之”.这制度分为“在京”和“在外”两类.“在京”的道箓司,以掌天下道教.道箓司设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官,分左、右设置,一职一人.即左、右正一各一人,正六品;左、右演法各一人,从六品;左、右至灵各一人,正八品;左、右玄义各一人,从八品.“在外”的府设道纪司,掌本府道教.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未人流.州设道正司,道正一人.县设道会司,道会一人.俱未人流.又先后于龙虎山设正一真人一人,正二品;法官、赞教、掌书各二人,以佐其事.阁皂山、三茅山各设灵官一人,正八品.太和山设提点一人.

朱元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曾特设神乐观,并命道士主领神乐观事”.洪武十二年(1379)所建神乐观,设提点一人,正六品,知观一人,从八品(嘉靖中革).神乐观职掌乐舞,以备大祀天地神祗、及宗庙社稷之祭,隶属太常寺,和道箓司无相统属.设立神乐观之意义,他在《谕神乐观敕》文中阐述说:“传不云乎,国之大业,在祀和戎.曩古哲王,谨斯二事,而上皇祗,悦赐天下安和,生民康泰.朕起寒微,而君宇内,法古之道,依时以奉上下神祗,其于祀神之道,若或不洁,则非为生民以祈福而保已命也”.在朱元璋看来,祀神为“生民祈福”,为自己“保命”,是关乎整个王朝安危福祸之大事,因此祀神必须敬慎.另外他在《神乐观提点敕》曰:“朕设神乐观,备五音奉上下神,祗其敕居观者,皆慕仙之士.其仙之教也,或云始广成子,流传至汉日道士,凡此者,多孤处云居,楼岩屋树,是则宜其修也,晨昏目心以去玄览,宵昼仰观俯察以涤宿世之冤愆,措今生之善行.等如此者,安得不和神通!等今见修道士某,虽未若此,其志已处清虚,特命职格神朗、五音都提点、正一仙官,领神乐观事,尔中书吏部,如敕施行,谕往钦哉”.此敕既阐述了由道士主持的原因,又“表明他对道士的十分崇敬,相信他们能和神通,可以利用他们来祀神,以达到设立神乐观的政治目的”.

2.明代道教管理机构职制

道箓司是明朝廷总管天下道教的机构,隶属于礼部.其职责是:凡天下府州县宫观、道士名数,从道箓司核实,而书于册,申报礼部;各宫观住持有缺,从道官举有戒行、通经典者,送道篆司考中,具申礼部奏闻方许;道士申请度牒,亦从本司官申送如前考试,礼部类奏出给;负责简束天下道士,使之恪守戒律清规,违者从本司理之;若犯和军民相干者,方许有司惩治.

第一,设官不置署

明代“各级道教管理机构设官不置署,诸司全设在道观内.道箓司在明初设在南京朝天宫,‘靖难’之变后,京师迁北京,建灵济宫于小时雍坊,置道箓司于内.宣德八年(1433),诏如南京式样建朝天宫于阜城门内(今白塔寺西),以置道箓司.至天启六年(1626),朝天宫遭火灾,道箓司始迁入东岳庙,终迄清,未有改变.其下各司官署亦设在道观内”.

第二,道官的品阶秩禄

最初道箓司衙门各官,“一依宋制,不支俸”.纠但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重定文武百官品阶秩禄时,又命道箓司各官依品支俸.左、右正一,正六品,秩同翰林侍读、京县知县,月给米十石;左、右演法,从六品,月给米八石;左、右至灵,正八品,月给米六石五斗;左、右玄义,从八品,月给米六石.府道纪司都纪,从九品,月给米五石.州道正,县道会,皆未人流,俱不给禄.

第三,道官的选拔

按规定,各级道官,“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在太祖、成祖、宣宗等朝,大体按制施行,所选道官皆一时高道”.如刘渊然、李时中、邵以正、汤希文、曹大镛等都为一代高道.“道箓司之下的府、州、县各司的设置情况,史书缺乏完整记载,是全国各府、州、县均设置?还是有条件者方设置?疑莫能定.推测当属后者,即具有相当数量的宫观和道士的府、州、县设置,不具备条件者不设置,待条件具备后再设置.一般来说,内地汉族聚居的府、州、县,宫观和道士数量大都较多,在洪武十五年 设立道箓司后,应相继建立起府道纪司、州道正司、县道会司,但史无记载,已不知其祥”.从中央到地方府、州、县,建立了和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四级道官体系.即备总枢道箓司,又有辖属机构,上下互为一体的有机管理体系,建立如此严密的、纲目齐备的道官制度,是以往各朝不多见的.各级道官有明确的品阶俸禄.明朝道官品秩皆备,则表明道官机构更衙门化,道职更官吏化.另外,道官的铨选任免成制,考课有常,迂转有序,衣饰伞盖有别,表明把道官完全纳入政府官员的管理渠道.道官机构的设立及严密化,是明初集权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明王朝加强 集权诸多政策的一项措施,是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在掌控统制道教事务层面上的一种折射.

周知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给僧道度牒和命道篆司造周知册为适合周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望悉知和望周知的区别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